年轻人,何不食肉糜?

作者: 陈仲卿 | 来源:发表于2017-11-30 13:33 被阅读1341次

    去年我回大学参加同学聚会,在校园里有幸偶遇了大学时代非常崇敬的李教授。

    李教授当年教我们邓论,虽然只是一门副课,但他渊博的学识和忧国忧民的情怀,让同学们佩服不已。一直以来,李教授致力于促进社会公平和关注弱势群体,并且自创了“中国问题学”这门学问。

    我向一起同行的同学们提起李教授,奇怪的是,当初我们一起上过他的课,大家却已经忘了这个老师,其中一个同学竟冷冷地说:“还中国问题学呢,这人看着就有问题”。

    这位同学是帝都土著,家境优渥。本科时,大家住校,他则经常回家,与我们来往不多。大学毕业他就去英国读研,回国后进了一家央企工作。他的前半生,可以说是顺风顺水,无忧无虑。

    与他相比,李教授的成长经历则有云泥之别,他出身农家,幼年即随父母进城务工。然而贫穷并没有限制李教授的天赋,他16岁还在读高二时便在高考中夺魁,考上名校,37岁就破格提升为正教授。

    从事经济和人文科学研究的李教授,完全可以像某些著名学者一样,游走于政商两界,只要发表一些鼓噪吹捧的文章,名声、地位和经费就会纷至沓来。如今年轻人心心念念的阶级跨越、低层逆袭,对当时的李教授来说已经易如反掌。

    然而李教授却毅然走上了一条不同的道路。

    2010年暑假,只因朋友一句话,李教授就背起行囊自费从北京飞到海南,冒着滂沱大雨跋涉在山林之间,调查那里的农垦职工因官商勾结欺压而陷入贫困的问题。回京后,他联合部分经济、法律界专家召开了专题研讨会。媒体的介入又引起了高层重视,海南农垦职工的命运才得到改善。

    李教授还经常寻访京郊的打工子弟小学,不仅在冬日为他们筹集棉被,更多次呼吁有关部门加强对这类学校的帮扶。

    有人问李教授为什么要做这些,他只是淡淡地说,自己从小就吃了很多苦,所以见不得别人受苦。


    那位对李教授不屑一顾的同学,他哪里知道,不光是全中国,就连在他自己的家乡,京城天子脚下,都有那么多因种种社会不公而沦为弱势的群体。可能在他眼里,李教授这样为民请命的仁人志士是吃饱了撑着。然而低层群众对公平和正义的强烈祈盼,有谁愿意去感同身受?

    有人说,我们都是老百姓,老老实实过好自己的生活,别给社会添麻烦就行了,干嘛要“吃着地沟油的命,操着中南海的心”?

    这么说确实没错,天下苍生不归你管,但现在有人站出来关心困难群众,为他们发声,你还觉得他有问题,那就真不知道到底谁有病了。

    图片来自网络

    今年热播反腐大剧《人民的名义》,成功刻画了官场众生相。

    在反派祁厅长,本是堂堂政法大学高材生,却因为不公正待遇而被发配山村。祁同伟向命运发出了不屈不呐喊,他加入缉毒队,拼了性命立下大功,却难以翻盘。

    而男主侯亮平却在仕途上事事顺遂,还有背景深不可测的贤内助。

    对于祁厅长,侯亮平轻描淡写地评价:他的信念是纸糊的,他应该再努力一点。

    当年祁同伟身中三枪险些丧命,还要再怎么努力,直接牺牲吗?

    此剧一播出,精心打造的主角反被批“何不食肉糜”,有血有肉的反派却圈粉无数。

    现实中,某香港卫视的金牌主持人在一期节目中采访一群留守儿童,

    主持人:“你们平常吃什么?”

    小朋友一脸天真的说:“青菜。”

    主持人:“会有肉吃吗?”

    小朋友:“不常吃。”

    主持人:“为什么不吃肉呢?肉不好吃吗?肉容易坏吗?还是其他原因?”

    小朋友略带尴尬而又不失礼貌地回答:“因为没有钱。”

    主持人恍然大悟般地“哦”了一声。


    中国人口这么多,单是按照收入就可以分出很多个阶层。

    但每一个阶层之间的隔阂如同柏林墙一般森严,富人和穷人各自的生活方式都能让彼此瞠目结舌。

    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也带动了人们对成功的渴望,如今的城市中产们,他们崇尚成功,鄙夷贫穷。

    我有钱,我高大上,因为我聪明,我勤奋;

    你穷,是因为你懒,你保守,你猥琐,你没有富人思维。

    然而他们忘了,自己从小能安心坐在教室里上课,能学习各种才艺,不必为下顿吃什么而发愁,也不用担心下学期的学费还有没有着落,更不会有家庭财产被非法侵占的冤屈。这都是因为他们生在一个好地方,还有身在社会中高层的爸妈为他们遮风挡雨。

    他们拥有得天独厚的基础,他们依靠既得利益而获得成功,这些都不是错,但优厚的条件不是他们借以批判指责别人的资本。

    这个世界本来就不公平。

    你习以为常的境遇,可能别人穷尽一生都难以达到;

    你随意丢掉的一点点,可能价值等同于别人的全部身家。

    我上大学的时候,重点大学似乎还没有“贵族化”,班上同学来自不同的社会阶层。

    记得大一的第一个十一长假,宿舍几个同学相约去青岛玩玩。

    正当我们愉快地开始计划路线行程时,同宿舍的小王什么话也没说,低着头悄悄走出了房间。但他那又尴尬又不甘的眼神,我现在都忘不了。

    那次旅行,全宿舍唯独小王没去。有同学还说,小王太不合群了,青岛来回一趟也就几百块钱嘛。

    后来我负责核实班里申请助学贷款的同学的家庭情况,当然,申请者名单是保密的。我见到了小王填的表格,一家人年收入才5000元。是的,你没看错,是年收入,不是月收入。平均一个月400元,这还怎么活?

    我单独跟小王了解了情况,原来他父亲早逝,母亲是下岗工人,仅靠微薄的收入支撑着他上大学。

    小王告诉我,他父亲去世前半年,因为疼得受不了,就去医院看病。医生觉得他的病不轻,很可能是癌症,建议他去大医院做检查。小王的父亲哀求医生给他开点止痛药,等不疼了还得继续干活,全家人都等着他挣钱。

    毕业后,原来成绩拔尖的小王放弃了保研,直接去上班。听说他的收入不错,应该能给妈妈一个幸福的生活了。

    当时看着小王,我突然感觉到,尽管自己没有生在达官显贵之家,父母没有强大到能给自己的未来铺上红毯之路,但我已经非常满足了。

    这个世界上还有很多人,连最低的生存水准都要去奋力争取。


    为什么我们的教育会培养出这样“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为了成功无所不用其极,却对民间疾苦知之甚少,甚至充耳不闻。

    其实社会是一个整体,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食物链最底端最不起眼的物种如果消失了,上层的动物也不会有好下场。任何一个发达国家都有完善的法律和机构帮助弱势群体,这不是出于可怜,而是维护整个社会生态。

    底层人过不好,整个社会也就过不好。明朝、清朝的灭亡都是从帝国最薄弱的环节开始崩溃。

    我并非主张要均贫富,这永远做不到,也不能做。

    这个星球上,你在天上飞,我在沟里爬,你出门有车回家有仆,我生活全靠双手双腿。你我就像生活在两个平行宇宙,从来没有交集。

    但这并没有问题,高富帅对穷丑挫有误解,只要是出于无心,也是善意。但既不知晓也不理解对方处境,却对其横加指责的人,就是“何不食肉糜”。

    现代教育教会了我们知识和技能,却忘掉了古已有之的那种读书人悲天悯人的情怀,而这本是人类与生俱来的良知。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

    越是有能力的人,越应该关心和帮助别人,而不是鄙夷和无视苍生的疾苦。

    否则,一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将来走上了国家政策制定者的岗位,会怎么样?

    2013年,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杨燕绥在回答记者的提问:“如果说一个人50岁退休的话,65岁才领到养老金,这15年当中是怎样过渡的?”时,回答说:“我们现在正在写这个政策建议,让他们从生产企业退出来经过培训居家就近参与老年服务。50到65岁的男性去做一些老年养老院的园林义工,树啊草啊!50岁到65岁的女性去陪老人做做饭,洗洗衣服做点编织,多好!”

    以衣食无忧者的心态和愿望,去看待那些被为生活所迫而辛苦劳碌的普通百姓的问题,就会有这种脱离实际的想法。

    与“何不食肉糜”的晋惠帝相比,她的荒谬不是因为无知,而是无视民间疾苦,一副既得利益者的嘴脸。他们当真完全不知老百姓的实际情况吗?并没有,肯定会多方调研。但多年来舒适安逸的生活,也许使得她早已忘记老百姓,尤其是低收入者的困境,沉醉在既得利益的满足之中。

    这个世界上不是每一个人都像你一样,生来富有,衣食无忧,甚至有的人连生存在和平环境都成了奢望。

    你可以崇尚功名,但请不要蔑视那些远远达不到成功“标准”的人,鄙夷他们的梦想和尊严。

    你可以循规蹈矩,不问世事,但请不要对弱势者自私冷漠,麻木不仁。

    一个人年轻的时候,应该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了解世间百态,这样有助于树立起健康的价值观。不要去做一个“何不食肉糜”的人,那种冷漠和傲慢限制的不仅仅是你的想象力,还有视野、良知和正义感。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年轻人,何不食肉糜?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opdvb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