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专业未必高冷。
没有市场,一切等于零。
但是,若只是迎合,绝不是我性格。
怎么办?
让历史照进现实,让教材贴近你我。
目的:服务于教学,先坚持下来再说。
对象:我的学生及业余爱好者。
角度:触摸历史的温度,体验历史的味道。
思路:跟着教材走,但决不受其束缚。
具体来说,要有故事,更要有人物。从故纸堆里扒出来,尽量恢复人物的体温,尽力还原故事的原貌。
以史为据,加上联想和想象。
但要守底线有原则:故事暗含核心目标,抓住交集点,设“圈套”引发认知冲突,语言要精准、生动、接地气儿。
总之,要有“人”“情”“味”!
具体而言:眼中有人,心中有情,事中有味。人是核心,不要见事不见人,不要直说古人忽视今人;情是关键,在历史故事中融入诚挚的情感;味是追求,学习历史不是目的,通过学习带给学生以滋味和回味才是我的追求。
标准如下:
鲜活的生命!——历史人物
鲜明的立场!——故事讲述者
鲜亮的感悟!——听故事的人。
因为,历史从未走远。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
这话不代表历史没有立场。
历史资料浩如烟海,取之不竭用之不尽。后人各取所需,作为实现其目的的理论支撑。如,袁世凯“尊孔复古”不过是其复辟帝制的一个工具。我要做的,就是选择其中一个契合点,从一个侧面看待历史,让历史为当下服务,从而把握当下,指引未来。
就让历史走进今天,走向你我。
怎么办?先从手头的历史书籍说起。
王立群教授的《历史从未走远》,是一部读史札记。它提供了一种观察视角,让历史故事和当下人事结合,从思想层面考虑人生,从德育角度提升修养。这本书可以开阔视野,值得借鉴。另外,也给我提供了一种表达方式——通过读史来感悟人生。类似的还有,和传统文化尤其是哲学的结合,也是一个精彩的点。更远一层,甚至可以和当今的情感、社会等现实热点相结合。人生百态,历史都曾有过。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儿,所有的一切都可以从历史中找到它的原型。
袁腾飞的《这个历史挺靠谱》的确挺靠谱,尤其是他的故事比较典型,语言也比较生动,接地气儿是他最大特征。对中学生或者业余爱好者来说,有很大的诱惑力。但自我感觉热闹有余,沉静不足,若添加适当的理性,就是锦上添花啦。
相类似的还有,魏勇的《让思想点燃课堂》,是对历史课堂或课程的深度思考,发人深省。最近,他的《怎么上课学生才喜欢》,主张从学生或者从观众的角度出发,让自己的专业观点以学生或读者能够接受的方式传达出来,从而得到他们的喜欢。没有喜欢,就谈不上收获。但其对教育学、心理学的理解和把握,还显得太浅薄。如果加上苏霍姆林斯基、怀特海、杜威、佐藤学等人的教育思想,并灵活运用于课堂上,一定会更加厚重。
《历史的体温》也是通过讲故事的方式来重温历史。文章题目比较有温度,语言也值得借鉴!故事也可以引用。
张鸣的《重说中国近代史》,有一定的历史立场,表达了鲜明的个人主张,但也要警惕其过于偏激。中国近代史资料偏少,需要补充一些近代国学大师的作品,如钱穆的一些经典之作。
唐晋主编的《大国崛起》,以历史的眼光和全球的视野,解读世界性大国崛起的历史,属于比较典型的世界史,可以和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以及《哈佛中国史》,可以放在一起比较、研究学习。
关于文化层面,可以参考的是余秋雨的《文化苦旅》,张岂之主编的《中国传统文化》,还有钱穆、李泽厚等人的大家之作,均对于中国近代史有比较理性客观的看法。
还有一些书籍,属于小切口但较深入,比方聂作平的《历史的B面》,属于中国官场的另类观察,从中找到现代官场的历史原型!
最终,要让每一个国家都丰满起来,让每个历史人物鲜活起来,让每段历史都鲜亮起来!所有的一切都可以从历史中找到它的原型。
我的任务,就是找到历史的原型,用历史这面镜子照照当下的生活,也让未来更美好。
「无戒365极限挑战日更营第30天]
网友评论
今天回老家了,没时间写,就把隐私的文字发布出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