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作家龙应台女士有这样的一句话:父母也是有“有效期”的,而且很短,只有十年。孩子十岁以后,任凭父母百般努力、拼命补偿,也无济于事,因为你们过期了,很残酷,但也很现实。
01
好友心蕊最近跟我吐槽,说自己辞职在家带女儿,女儿却跟她不亲。
我问她,你每天带孩子都是怎么度过的?
她说,孩子还小,每天也就是洗洗涮涮、收拾屋子,做饭啊,都是一些琐碎的事情。
我很了解心蕊,她大学时候就喜欢看小说,而且是非常痴迷的状态。
她带孩子的日常就是,一个静悄悄的房间,妈妈在专注的看手机小说,女儿在贴满了防撞条的房间内到处爬,没有互动,没有交流。
看似是在陪伴,其实只是人在心不在。孩子爬累了、玩够了爬到你面前,想要你陪伴一下,可是你的眼睛却从来没有离开过手机。这样的陪着不是陪伴,自然也就起不到陪伴的效果。
02
心蕊陪伴孩子的画面,让我想起了前几天朋友圈转发的一个视频,《陪着≠陪伴》,里面有几个比较动人的画面让我印象深刻。
画面一:已经可以把积木堆到很高的孩子,在堆积木时递给爸爸一块,她需要的是爸爸可以跟她一起玩耍,但是爸爸的目光却一直在手机上,小小的脸上挂满了失望,她对爸爸说,我好想变成你的手机,因为你不爱果果,只爱手机。
听着孩子说的话,不禁一阵唏嘘
画面二:妈妈把孩子放在游乐场玩耍,自己跟朋友聊的很开心,没有意识到第一次尝试玩滑梯的孩子多么希望得到妈妈的关注和赞赏。孩子叫了几声妈妈,没有得到回应,便失去了玩的兴致,抱着玩偶坐在角落里。
孩子感受不到你的关注,她已经不想玩任何游戏了。
画面三:爸爸跟宝宝一起坐在游戏围栏里,不同的是爸爸在戴着耳机玩游戏,宝宝自顾自的玩耍,时不时地望向爸爸,爸爸却没有抬头看他一眼。
游戏可以过一阵再玩,但是孩子的成长只有一次,爸爸以为在陪着孩子玩耍,但是却错过了孩子的每一次进步。
孩子望向你离去的背影,脸上满是落寞
这三个画面还原了平时父母陪伴孩子的场景,但是不同的是细腻的展示了平时我们容易忽略的情节,真实而又触动内心。
其实,很多家长意识到了陪伴孩子是非常重要的,他们认为陪着就可以了。殊不知,陪着并不等于陪伴。
03
很多人都有疑问,孩子那么小,陪着他,让他感受到你在身边不就可以了么?
错!在与孩子相处中,有关注、有互动才是高质量的陪伴。
只有关注孩子,对他做出回应,孩子才能从你眼里看到自己的存在,从而形成良好的自我感知。
孩子的感受被你看见,并得到了回应,你在孩子的眼里也是存在的。
这样的互动才能产生爱,孩子才能跟你亲近。
在综艺节目《爸爸去哪儿》第二季中,黄磊陪伴女儿多多的情节堪称教科书级别。黄磊能够感知女儿的感受,会耐心的引导、教育。所以,女儿多多非常有教养,也非常独立。在节目里,多多完成了一个大姐姐应该做的所有事情。
而在《爸爸去哪儿》第三季中,林永健和儿子林大竣的互动一开始就出现了问题。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泥潭运动会。
大竣爱干净不想下去。林永健劝了大竣两句以后,干脆就直接采取了简单粗暴的方式直接要将他丢进去!大竣不停地反抗,就是不肯下去,父子的矛盾继续升级,直至让大竣的情绪频临崩溃!
毫无疑问,林永健根本没有看到孩子的内心感受!强迫孩子做他不想做的事,只会让他更加的抵触,甚至会激化亲子关系!
若想让你的孩子与你亲近,做你的小天使,就要在他婴幼儿时,带着喜悦和他互动,耐心地感受他的需要,给他建立好内心的安全岛。
04
孩子的成长只有一次,错过了就是一辈子。从今天开始,做一个高效陪伴孩子的家长吧!
陪他一起读绘本,亲子共读是最高质量的陪伴,可以增强与孩子的亲密感,还能培养孩子的审美,以及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受益终生。
陪他一起游戏,亲子游戏能让宝宝了解到爸爸妈妈更多的一面,加强宝宝与爸爸妈妈之间的情感联系,还能启发宝宝的思考能力,锻炼宝宝的独立能力。
陪他一起走进大自然,不但能够帮助培养孩子健康的休闲嗜好,更重要的是可以创造属于一家人的共同回忆,将来孩子长大后也会一直记得爸爸妈妈陪伴出游的时光。
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吉尔博特曾说过,“十年以后,你会因为今天少做了一个项目而遗憾,但你会因为没有多陪孩子一个小时而后悔。”放下手机,放下不必要的应酬,做一个高效陪伴的父母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