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书架,我发现一本自买来还没有翻开的书,随手一翻,读到这句:“美”不入语言的囚牢,它自然不致就范于泛文本化的圈套。当语言被解构的狂欢者夸大为人生的天罗地网而由此罩给人们一种新的宿命时,“美”无意扮演弥赛亚的角色,它掉头不顾喜剧明星们的热闹庆典,只对那些拙真的灵魂默示一种天趣盈盈的境界。我旁听过这位哲学大咖的课,也和哲学社团的同学去拜访过这位老师,聊天时,发现这位老师真是难得的好老师,博学儒雅,谦逊温和,处处显示出机敏和智慧。后来陆续读过一些文章,虽然那时我只能懂其中的一小部分,但是也能让我感受到原来哲学也可以是那么富有诗意。这位老师说过:人人心中皆有诗意。所以后来,我理解了这位老师是不愿意割舍这份天赐的诗意,于是以一种优美却不乏智慧的方式地解读了古今中外前人的若干哲学经典,让读者能够同时感受到诗意和理性。
郊游回来之后有点劳累,随手翻看手机,正好看到一位微友的朋友圈,简洁明快的建筑风格:一个顶梁柱,撑起一个家。配图一张如下。然后又是一个图片,文字注释为:一个撑船水上漂,一个筑巢书上住。这是一位高校任教的老师,之前只知道这位老师写过论文,其对图片的注解我认为颇有意趣,于是说:看来你还是有写诗的天赋。果真如我老师所言:其实人人心中皆有诗意。
![](https://img.haomeiwen.com/i4289720/68f3b761b3374766.png)
诗意的表达方式有千万种,每个人可以有每个人独特的方式。有的人以诗词,有的人以绘画,有的人是以沉默的陪伴,大多数人其实可能就是三餐一宿而已。我不喜欢摇滚的喧闹,但是我现在明白了那也是别人表达诗意的一种方式。
从记事起,是在一个油田长大的,童年的时候周边是广阔的荒原,没有少年宫、图书馆、电影院、画廊。父母的同事是来自五湖四海说着不同方言的人,大家日常交流中粗话俗话很多。我一点也不喜欢这个地方,小学的时候就琢磨着一定要考上大学离开这里,这里是文化的荒漠。我喜欢生活在一个能够象老师那样说话的地方,后来我确实如愿以偿,离开了这个地方,而且越来越远。不过近两年回去,我忽然改变了看法,因为我发现我早就立志要离开的地方,原来我一直在享受着它的滋养,我也不反感这里的说话方式了,虽然我不会这样说话,但是我可以接纳别人这样说话。辗转了几个城市之后,看了不同地域的人们的生活情态,从书籍中了解了不同时代人们的生存状况,互联网让我们更多地感受到地球村的现状,又通过一个个独特的案例感知到心灵世界的殊胜,我发现我改变了很多。
这次回家的路上,在离家还有20公里的路边,我看到一个大的广告牌,原来我生活的那个地方已经成为了一个景点。回到家里,听弟弟说起周围我还有点印象的叔叔阿姨们的轶事,我又到我儿时认为很远的荒原边上转了一圈,想起我在魔都南京路上回忆起这篇土地的所思所感。我猛然明白,原来我从来没有离开这片土地,就好比一个人不可能与自己的父母离割一样。
我在内心默默地对这片土地说:谢谢你!虽然我一直没有把你放在心上,并且还嫌弃过你的荒凉和粗俗,可是你并没有因此而厌弃我惩罚我,你仍然沉默不语,忍辱负重继续滋养了我。我对“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想起自己以前不喜欢这个不喜欢那个,一直心无旁骛地向着自己喜欢的方向前进,来到了自己喜欢的地方,遇见了自己喜欢的人。现在我发现我改变了,我逐渐接纳我以前所有不接纳的,我想这就是生活的轮回,人生的平衡吧。
![](https://img.haomeiwen.com/i4289720/d8063da92314a17f.png)
说来也颇有趣,最近,我发现了好几位微友平时并不见写诗,但是偶尔写几句,却是出手不凡,颇有意趣。中国是诗歌的国度,不管是什么时代,美好的诗意都是存在的。分享偶然发现的一位微友——桥头的诗作。
雪在烧/桥头
在我的生命中,
我是公鸡,
就鸣啼;
是狮子,
就扑食。
生命的赞歌,
有那么复杂吗?!
如果我是芦苇,
我期待我是在冬天里的一把火;
我的花
从来没有被当作过情人节的礼物。
不是每根芦苇都可以燃烧,
但每根芦苇却都可以燃烧;
冬雪覆盖的时候,
我的梦里
——雪在烧。
只要 “美”不入语言的囚牢,美就是超越的,可以引领我们逃离倦怠和冲突;“诗”不与名利相关,就是纯粹的,纯粹的就可以是美的。
![](https://img.haomeiwen.com/i4289720/b7ecc550c07a0727.pn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