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原文
硕鼠硕鼠⑴,无食我黍⑵!三岁贯女⑶,莫我肯顾。逝将去女⑷,适彼乐土。乐土乐土,爰得我所⑸。
硕鼠硕鼠,无食我麦!三岁贯女,莫我肯德⑹。逝将去女,适彼乐国⑺。乐国乐国,爰得我直⑻?
硕鼠硕鼠,无食我苗!三岁贯女,莫我肯劳⑼。逝将去女,适彼乐郊。乐郊乐郊,谁之永号⑽?
词句注释
⑴硕鼠:大老鼠。一说田鼠。这里用来比喻贪得无厌的剥削统治者。
⑵无:毋,不要。黍:黍子,也叫黄米,谷类,是重要粮食作物之一。
⑶三岁贯女(rǔ):侍奉你多年。三岁,多年,说明时间久。三,非实数。贯,借作“宦”,侍奉。女,同“汝”,你,指统治者。
⑷逝:通“誓”。去:离开。女:一作“汝”。
⑸爰:乃,于是。所:处所。
⑹德:加恩,施惠。
⑺国:域,即地方。
⑻直:王引之《经义述闻》说:“当读为职,职亦所也。”一说同“值”,报酬。
⑼劳:慰劳。
⑽之:其,表示诘问语气。永号:长叹。号,呼喊。
《硕鼠》是收录于《诗经·国风·魏风》里面的一首诗。对于这首诗是主旨,从传统观点上来看,古今看法分歧不大。古人大多认为其主旨重点在于“刺重敛”。而现代人的研究大部分都认为这首诗反映了当时农民、奴隶不堪压迫和剥削,纷纷逃亡,寻找乐土的情况。
但是也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这首诗并非以硕鼠喻指剥削者,而是一位贤臣对国君不公正待遇的不平控诉,以此表明他要弃国君而去另寻明主而侍的坚定决心。
或许“三岁贯女”这句话会经常被忽视,正如古人所说:“民去其君,必无'三岁贯女'之辞也。”诗中三章都有这三句:“三岁惯汝,莫我肯顾”、“三岁贯女,莫我肯德”、“三岁惯汝,莫我肯劳”,很明显,这是某位贤人付出了自己的忠贞和聪明才智,却没有得到君王的认可和回报。他人认为自己应该被“顾”的而没有被“顾”,应该被“德”的而没有被“德”,应该被“劳”的而没有被“劳”。这种抱怨或者要求,自由的农民或者奴隶是没有资格提出来的。
在春秋时期,奴隶们是没有任何自由的,奴隶的本身都是奴隶主的私有财产,他们的子女包括所有的劳动成果都是奴隶主的财产。他们和奴隶主的关系不是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而完全是占有和被占有的关系。因此,奴隶们根本没有任何资格要求这些“硕鼠们”对他们“顾、德、劳”。奴隶们反抗压迫的唯一途径就是暴动或者逃亡,但是在春秋时期,奴隶们的反抗鲜有成功的案例。
当时的农民虽然是拥有自由之身的平民,但他们几乎没有多少政治权利,只能成为土地的附庸。这些农民住在城外,只能是像“氓”一样的野人。农民只能按照国家的法律规定纳赋税,服劳役。在当政者看来,这是天经地义的事情,怎么会主动地去“顾、地、劳”这些农民呢?而这些农民也不大可能会提出这些徒劳无功的要求。
当然,这些农民和奴隶们不同,当本地的当政者聚敛无度而让他们无法生存时,他们也会选择离开去往他们自己认为的乐土——一个政治上比较清明,赋敛和徭役比较轻一些的地方去,但是这种搬迁并不能改变他们“野人”的身份。在新的国家他们依然是土地的附庸,依然没有基本的政治权利。只是生活上会好一些。
综上所述,有资格发出这些抱怨、提出这些要求的就只有那些辅佐君王的士大夫阶层的贤人们。也只有这些贤人可以自由地在诸侯国之间选择他们心目中的王道乐土。比如之前说到齐国时,我们讨论过“姜齐”和“田齐”。而“田齐”的始祖陈完就是这样一位贤人。
“田齐”的祖先陈完并不是齐国人,而是陈国人。陈完,字敬仲(或者谥号为敬仲),是陈厉公妫(gui)跃的儿子,陈国的公子,官至卿大夫。后来陈国发生动乱,陈完担心会祸及己身,因此举家迁徙,投奔齐国避难。那时候所谓的“举家迁徙”就是陈完的整个家族都随着陈完一起迁徙,除了自己的封地不能带走,其它家族的财产都会被带走,这些财产中就包括家族自有的奴隶,也包括一些自愿跟随迁徙的农民。
由于陈完在陈国时就素有贤名,到了齐国之后,齐桓公对他非常重视,不但给了他很高规格的接待,而且还想让陈完做齐国的卿大夫,陈完谦辞不受,齐桓公只好让他做了工正。
陈国是“妫(gui)”姓国家,国君与公子、公孙皆姓“妫”,因此,陈完应该叫做“妫完”。公子、公孙在国外也以国为姓,因此也被叫做陈完。陈完逃亡到齐国后,就改姓“田”氏。改姓的原因后世有两种种说法:
一是陈完到齐国后,齐桓公在“田”这个地方给陈完封了一块菜地。春秋时期,士大夫有以封地为氏的习惯,因此陈完就以封地为姓,改称田完;
二是到齐国后,陈完不愿意再以祖宗国为姓,而在古代,陈和田的读音相近,因此就改姓田氏。
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个田氏终于有一天在齐国上演了一幕“田氏代齐”的历史。这就是陈完这个大贤人,离开不知道心疼体恤他的陈国,找到自己的乐土、乐国。其实春秋时期还有很多这样的逃亡事件发生。
当然我们还有其他的证据可以支持这个观点。如诗中的“爰得我直”,晋代王夫之就解释为“职”的意思,他认为诗中“爰得我直”的“直”字与后面“爰得我所”的“所”字是同一含义。但是“职”之所以与“所”同义,是因为“职”有“职务”的意思,在古代,职务安排得当就叫做“得其职”,也叫“得其所”。因此,如果这首诗的主人公是奴隶或者农民的话,则不会说出这样的言语。
再如《吕氏春秋·举难》记载,贤人宁戚去卫之齐,歌《硕鼠》以干齐桓。刘向《说苑·善说》也有记载,宁戚饭牛于康衢,击车辐而歌《硕鼠》。春秋时期著名的贤人宁戚在路上拦着齐桓公高唱《硕鼠》,绝不是为了替奴隶或农民反映赋敛太重的事情,而应该是诉说贤人不得重用的委屈,之后,这位宁戚终于被求贤若渴的齐桓公重用,拜齐国大夫、大司田,负责管理齐国的农业,据说后来农业生产使用时间最长的铁犁就是宁戚发明并推广的。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这首诗实际上与剥削无关,而是那些为臣子的贤人将要离开不能重用人才的无道之君时吟唱的诗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