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爸妈就教育我们,要学会说话,要经过大脑处理的语言才能讲出来,要学会适当的时间场合,说适当的话,不该说的不说,不能说不说,既要懂得讲话,也要学会沉默是金。
很多人都认为杨修之死,因为嫉妒杨修的才华,一则很多人受《三国演义》感染,都认可了这一说法,这其实是充满漏洞的,首先演义是小说一类,参杂了太多了个人情绪,而历史必须实实在在的发生的,二则是杨修是个极聪明的一个人,面对曹操处于弱势,我们对弱者总是充满了深深同情,以至于我们都无心探讨事情的本质。
三国志里有那么多人的传记,为何没有杨修的传记,我猜想的是这三种可能,一是杨修本身并没有特别出彩的政治业绩和军事业绩,曹魏执行的策略是唯才是举,赏罚分明,论功行赏。二 作者陈寿自己不喜欢这个人,自己不喜欢就没有写。三杨修死的早,又没有功绩,谁会铭记你,个人思考,仅供参考。

杨修,字德祖,今陕西华阴人,太尉杨彪之子,东汉末年的文学家。杨修学问渊博,极聪慧,任丞相府主簿。史载,“是时,军国多事,修总知外内,事皆称意”。
杨修的祖上都是当官,四代都官至太尉,是掌管兵权的,这样当官世家,杨修从小就快人一步,当然杨修是非常聪慧的一个人,非常善于揣摩的心思的一个人。
年轻的杨修,有着优秀的家世,又富有才学,于是就当了曹操的秘书,这是办事能力极强的秘书,无论干何事,都特别符合曹操心意。
杨修在政治上毫无建树,这其他史类书籍也没有记载,《三国志,陈思王传》记载了,曹丕与曹植的太子之争,就有杨修的参与。再者就是《后汉书》有关于杨修的一段记载,其中说了人们一直津津乐道的“鸡肋”事件。这俩个事件,都透露了,曹操要杀杨修的原因。

鸡肋事件,曹操攻打刘备,亲自率兵去攻打汉中,由于自然条件限制和当时客观环境,曹操进攻捞不到好处,退又害怕被人耻笑,影响自己的权威,这是进退俩难之境。
曹操发布教令,就喊鸡肋,除了曹操以外没有人能知道其中的含义。只有杨修说,鸡肋,吃起来没肉吃,丢掉了又觉得可惜,曹操已经决定撤兵了,随后果然如杨修所说就撤兵了。
杨修做为领导的秘书,猜透了领导的心思,应该帮助领导去解决这个进退俩难之境。这时候,杨修该想着曹操一个台阶来下,需要一个事件来说明撤兵了合理性,杨修反其道而行之,这不是聪明人会干的事,从这个事件上来说,杨修是缺乏大智慧的。
曹操作为军队的最高领导,是军队的灵魂,曹操一向赏罚分明,将军出征,无功必要受罚,且当时环境,曹操无法进攻,这是对领导智慧极大的考验。

进功无法有所进,刘备守着地势,况且汉中那地方,军队补给也是难事,损兵损粮,退害怕影响自己的权威,需要合理的撤退理由,这对曹操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事。
对于这样的事件,历史也发生过类似的事件,第一种,用其他人来代替自己接受过错,借用大将的人头,来转移过移过错,同时也不影响自己的权威后撤。第二种就是直接撤退,领导承认过错。
类似鸡肋这样的事件,杨修搞了好多次,这样让曹操下不来台,对于领导来说最害怕下属猜透心思,领导有时候只透露一半的意思或者不表露任何心思,为了保持自己在下属心中的威仪。保证自己的威慑力和权利安全,杨修这样做,让曹操在下属心中的威仪会急剧下降,时间久了,秘书都可能下属们连城一片,会架空领导,这是曹操不能忍受的。
《后汉书》记载,除了魏太子以外,其余人,无不巴结杨修,杨修是秘书,虽说权利不大,可是杨修能观察到领导的一举一动,其他人巴结杨修,不过是想通过杨修来获得曹操的信息和曹操的心理算计。
现在老板都喜欢潜规则自己的秘书,或许就和鸡肋事件一样的心思吧!秘书知老板,何况老板的很多决策,都是通过秘书来搞定和发布的。
《三国志,陈思王传》说了曹操杀杨修的根本原因,曹操顾虑曹植的势力太大会成为后患,因为杨修有才能有智谋,又是袁术的外甥,于是罗织罪名杀了杨修。
曹操杀掉杨修之后,还是非常善待杨修他们一家人,按照中国人斩草要除根的思维,应当把和相关的直系亲属全部杀掉,曹操没有这么做,曹操是个很爱材的人,也并没有嫉妒杨修的才华,反倒很大方的承认自己的才华不及杨修。
古人曾子有句话说得好:“用师者王,用友者霸,用徒者亡。”有能力的领导,不会忌讳用比自己的强的人,齐桓公那么好色荒淫的人,用管仲称霸天下,九合诸侯。更何况曹操那么睿智的人,岂会容不下杨修,终究还是害怕杨修给曹丕造成威胁,害怕最后内乱,找了个借口除掉了杨修,也给其他人一个警示。

杨修的失败一则在于猜透了领导的心思,并且把他公之于众,让领导难堪,下不来台,二则杨修本给人打工,却把自己放到了领导的对立面。三则结党来影响领导意志,这是必须杀掉杨修的根源。四则杨修没有选对人,跟着曹植那个政治白痴,是没有出路的。
今天对于我们混职场,你可以去揣摩领导心思,但千万不要到处宣扬,为了博得虚伪的掌声和虚伪的满足,让自己处于不利地位。用一份正确的态度去工作,不要去和领导对着干,你干不过人家,不要轻易去站队,做好自己就行了。
杨修缺乏详细的历史记载,能找到的稀少,文章仅是作者个人意见,仅供参考。
网友评论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
以人为镜,可以知品行。
先生乃高人也,
司马迁大学毕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