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荀彧,字文若。出身颍川名门荀氏,乃荀子之后。东汉末年汉献帝时期担任尚书令,掌管尚书台。为人风骨清正,品行高洁,被人尊称为荀令君。
史载荀彧其人伟美,有仪容,爱熏香。陈寿在《三国志·荀彧传》里记载他“清秀通雅”,《荀彧碑文》上称他“瑰姿奇表”。关于”荀令留香“,留在诗词中的记录颇多,如李商隐的“南桥荀令过,十里送衣香”、李百药的“云飞凤台管,风动令君香”等。
可以想见,如此风雅之人,在美男辈出的三国魏晋时期,怕是身顾曲误的周郎抑或广陵绝响的嵇康都稍逊三分。
2
荀彧这一生是矛盾的。他是曹操麾下最重要的谋士。其重要程度,不亚于诸葛亮之于刘备。同时,他又是忠于汉室的。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最初就是荀彧建议的。后来曹操想废帝自立时,他又是第一个站出来反对的。
荀彧初始并不为曹操效力,而是为袁绍。袁绍出身贵族,加之礼贤下士,素有威名,是整个北方地区势力最大的集团。而且袁绍对“王佐之才”的荀彧也颇为礼遇,一直奉为上宾。
时值北方割据混乱,黎民饱受涂炭之苦。群雄纷纷打着“讨伐董卓,匡扶社稷”的大旗招兵买马。然而真心救社稷者寥寥,沽名钓誉之徒泛泛。荀彧很快发现袁绍也是如此。
就在他认为乱世之中的希望之光即将熄灭时,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奋武将军进入了他的视线。这就是当时尚籍籍无名的曹操。
他看到曹操虽势单力薄却敢于以义灭身,投死报国,是真心要救国的人。且英勇睿智,胸怀大志。善于识人的荀彧认定曹操正是自己想要寻找的人。他不顾众人的劝说,毅然脱离四世三公的袁绍而投奔了一无所有的宦官之后曹操。
至此之后,曹操如龙乘云,虎得风,在政治斗争、军事斗争中,常以少胜多,以弱胜强。荀彧不但精于谋略,而且明于知人,善于推贤进士,他为曹操举荐了大量的人才,如郭嘉、荀攸、钟繇、司马懿等,无一不是国家栋梁。可以说曹操的每一项成就都离不开荀彧的参与。
初平三年,曹操东征徐州,不料大后方遭张邈谋反,荀彧以大智大勇平定了叛军,保全了三大城池。
建安元年,在献帝仓皇东归之时,荀彧提出”奉天子以定不臣“的策略,极力劝说曹操把献帝接到许都奉养,因为只有奉迎天子才能制服群雄,曹操从之。此后曹操打着天子的旗号名正言顺地征讨四方。
建安五年的官渡之战是曹操一生中最重要的转折点。起初,曹操对是否应该和实力强大的袁绍开战犹豫不决,荀彧就用四胜四败之说开导曹操,使他终下决心抗袁。并以超凡的智慧和谋略辅佐曹操打败了袁绍,收编了大量袁绍的军队。至此曹操统一了北方,成为北地之雄,官至丞相,领翼州牧。
3
荀彧的理想就是辅佐曹操这样的雄才,锄奸平凶,重整汉室,拯救苍生于水火。这是荀彧的信念。
然而人心易变。随着曹操权势的不断扩大,他的私欲随之不断膨胀。位极人臣的曹操早已摒弃了往日的“永为汉臣”的盟誓,当初的“奉天子以定不臣”,变成了如今的“挟天子以令诸侯”,“取而代之”之心逐渐显露。
曹操的僭越之心,对政治极为敏感的荀彧不可能感受不到。事实上,20年间他一直在苦心支绌着,指望在自己的理想和曹操的野心之间维持一个平衡,小心地拿捏着这尴尬的分寸。
终于,在曹操要求献帝封他做魏公时荀彧的理想破灭了。
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多年,大汉王朝早已名存实亡,一旦踏出封王这一步,他离皇位就仅有一步之遥了。这是荀彧多年来的噩梦。
他面临着自己命运的选择。其实无可选择,曹操已势倾天下,汉室之倾颓已成定局。
那么跟着曹操继续干吗?从此之后他的每一个建言建策都将是在助纣为虐,帮助曹操篡汉自立。
进退失据,无路可走。他决心做最后一搏。
在曹操接到晋升魏公,加九锡的诏书时,荀彧第一个站出来反对,并上表曹操曰:“公本兴义兵以匡朝宁国,秉忠贞之诚,守退让之实;君子爱人以德,不宜如此”。言辞柔中带刀,直指曹操道貌岸然之本质,着实让曹操难堪。
荀彧此举,朝野震惊,满朝文武就连曹操自己都没想到荀彧会如此。
当初在自己前途未卜之时,荀彧弃袁绍来到他的身边,为他带了一盏指路的明灯。从此同生共死,休戚与共20年。这一路攘凶除奸、定国安民,自己的每一项成就无不浸润着荀彧的智慧。他感恩在心,对他推心置腹,师之敬之。
如今,他虽谋士如云,然而每有大事还是习惯性地倚重他,先与他商议。他曾无数次要举荐他为三公,荀彧固辞,他便一封一封信去劝,荀彧十让,他才不再坚持。
现在正是这样的战友,挚交站在自己的对立面,公然对他口诛笔伐,分道扬镳之意决然。曹操的内心是失望和痛苦的。
4
荀彧这么做,无疑已将生死置之度外,誓死在捍卫汉室荣誉和自己的初衷。
他祖上世食汉禄,世受国恩。忠君报国,匡扶汉室是他的使命。而现在正是自己尽心辅佐之人,毁了自己极力要匡扶的汉室,而他也成了篡汉的帮凶。
当理想的高峰崩塌在自己面前,他除了殉葬还有什么选择?
《魏氏春秋》记载曹操送给荀彧一个食盒,荀彧打开一看是空的,于是便服毒自尽了,享年五十。
其实曹操的本意只是一种警醒,你一心要匡扶的汉室已经没有了,你已经没有汉禄可食了,那么魏禄可不可以。然而不管曹操是警示之举还是真有隐诛之意,对于荀彧来说结局已定,身着汉服,不食魏禄。
空食盒只是摧毁他的最后一根稻草罢了。
荀彧死后,曹操悲痛万分,他低估了荀彧的忠节,荀彧也低估了他的野心。他们都是时代的弄潮儿,洞察世事却看不清彼此的心。
奇怪的是,权势滔天的曹操自魏公之后,最终都没有迈入离自己仅有一步之遥的皇位,也许是他始终无法面对荀彧最后的逼问:
“我们当初是为了匡扶汉室,消弭战乱而兴的义兵,你已经忘了吗?”
荀彧誓死捍卫了自己的气节和永为汉臣的誓言,然而最后他却被收录进了《三国志魏书》中。不管他愿不愿意,在所有群英之中,他当居首功,排在了所有开国功臣的最前面。
一世汉臣,终入魏书,命运的捉弄,让人叹息。
纵观历史,令人惋惜的又岂止荀文若?
网友评论
永为汉臣!!不是愚衷而是责任名节更是信仰.
从这篇文来看,你是历史狂热爱好者,从另一个角度诠释了曹操没有称帝的原因。
个人建议,这类文严谨中,可以带点现代因素。过多的陈述历史,过于沉闷了。
文笔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