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帕坦伽利《瑜伽经》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就是必须处理我们感知事物的方式。
因为我们总是在生活中陷入泥沼中,如果我们知道难题是如何被创造出来的,就能学会远离它们。
2、“无明”,字面上的意义是“不正确的理解”,描述一种错误的感知或误解。也可以理解为许多无意识行动积聚的结果,这样的行动和感知的方式,我们已机械性地行之多年。而无意识反应的结果,就是我们的心识变得越来越依赖习惯,越来越习以为常,理所当然地接受昨天的行动就是今天的模范。然而在这些习惯和行动中,以无明遮蔽了我们的心,会让你看不清楚方向。
3、我认为我看事物看得很正确,因此采取某一个行动,然而后来,却不得不承认犯了错误,我的行动并未利人利己。因此,我们有两个层次的感知:一层在深处,免于无明这层薄雾;另一层则是位于表面,被无明所遮蔽。就如我们的眼睛,若要将颜色看得正确,就得是清澈透明的,不应染上任何色彩。
4、无明,是阻挠我们辨认出事物如其所是的障碍之根本原因。这些障碍是自我感、执着、拒斥和忧虑感。
5、自我意识,总是迫使我们抱持这样的想法:“我必须比别人更好。”“我是最顶尖的。”“我确信我是对的。”
6、执着,是我们今天想要某个事物,是因为昨天它很讨喜,而不是今天真的需要。例如,我昨天喝了一杯果汁,尝起来可口极了,带给我所需的能量,今天我内心深处就会有声音说:“我想要再来一杯这样美味的果汁。”即使我未必真的需要,甚至今天喝这样的果汁对我老说并不合适。但我们想要自己没有的东西,不满足已有的事物,还想要更多。我们想要占有那些我们被要求放手的东西,这就是执着。
7、拒斥,以拒绝事物的姿态表现出来。我们有一段难熬的经历,担忧在尝一次苦头,因此拒斥与那种苦味有关的人、想法和环境背景,认定这些人、事、物会再让我们再满嘴苦涩。或者事排斥我们不熟悉的人、事、物,即使我们和这些人、事、物之间,根本没有任何负面的或正面的过往。
8、忧虑感,这是无明中最隐蔽,内在的表现了,在生活的多个层面都能看到。当我们感到不确定;对于自己在人生中所处的位置抱持着问号;担心他人对自己有负面的评价;在生活乱成一团时,感到无所适从;或者,不想面对现实,不想变老等。
9、这些无明的分支,不同的表现形式,都在遮蔽着我们的感知。让我们在生活的活动中感到不满,和别人较劲,和自己较劲,而后又会对自己这种状态觉得莫名其妙,不清楚起源在哪,但又不停骚扰着自己的内心,不得安宁。
10、所以瑜伽的目标,就是要减少无明的遮蔽,以让我们的每一个行动都能达至正确的,当我们对人、事、物的理解都是清楚的,那我们的内心深处才会感到平静和宁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