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果写作培训班第六期
瑾瑜每日一写第6天
(一)
前段时间,身体不舒服,恶心想吐,没有一点食欲,一日三餐只吃了中午一餐。叶先生知道我没吃晚饭,打电话问我有没有特别想吃的,我想了想,告诉他说什么也吃不下。
晚上10点钟的时候,听到叶先生按指纹锁开门,发现他手里拎着一碗凉皮,普通的小纸碗,分量很小,估计都不够一个幼儿园的小朋友塞牙缝的。
我很惊喜得跑过去,捧着一小碗凉皮,看着绿油油的黄瓜丝,还有星星点点的红色辣椒,低头问他,哪买的?
我从来没有看到过现在的家附近有卖凉皮的,每天一出门路过的都是广东特色的肠粉,福建特色的沙县小吃,甘肃特色的兰州拉面,唯独没有那一小碗极具宁夏特色的凉皮。
与大多数女孩不一样,我不大喜欢逛街、逛商场,更喜欢四处瞧一瞧深圳接头的路边摊,然后买上一份心驰神往的凉皮,感受记忆中那股酸酸辣辣的口感。
在深圳这个现代化大都市,市容越来越美,却也让遇见流动小摊成了一种可遇而不可求的缘分。
所以,我很少在南方吃到凉皮,尤其是带面筋的凉皮,而这些,只有记忆中的宁夏才有。
(二)
小的时候,总有人说我长得好黑。每次我都会跑回家问妈妈,为什么她这么白,而我这么黑?
妈妈总会笑着说,她怀我的时候,家里穷,没什么有营养的东西,嘴馋的时候,自己天天做凉皮吃,油盐酱醋面,都是家里自己种的,不花钱,而她凉皮吃多了,所以我长得黑。
印象中,小时候那间贴满红色砖块的黑漆漆的大厨房里,妈妈总是在昏暗的灯光下洗面,天亮以后,又在雾气腾腾的大铁锅旁冷却刚出锅的面皮。而旁边的案板上,放着一大块厚厚的面筋,以及站在面筋旁嘴里吃着蘸有酱汁的面筋的我。
我曾一次次的下定决心,以后再也不吃凉皮了,我不想变成村民口中的黑丫头。但我却一直在走过的路上寻找一碗凉皮,酸酸辣辣,有黄瓜丝,有辣椒油,还有我爱吃的面筋。
(三)
后来,听说宁夏出名了,确切地说,是家乡小镇的那碗三住宅凉皮出名了,走出国门,远销海外,成了宁夏的代名词之一。
当时临近暑假,远在湖北上大学的我,听说这件事后,匆忙让妈妈买了传说中的三住宅凉皮,回家第一件事就是尝尝这碗代表家乡特色的凉皮,味道的确够酸,够辣,够刺激味蕾,是我喜欢的滋味。
我曾经吃过湖北的凉皮,的确够辣,却缺少了一点酸味,还缺少了一丝Q弹的口感。
无意间看到酱料之后,才发现宁夏凉皮与湖北凉皮有很大的不同。
这是地域特色,却也是宁夏之于我的不同。
(四)
后来,远嫁福建,爱上了锅边鱼丸,也爱上了沙县小吃。
回到深圳工作的我,在叶先生的陪伴下,尝遍了各地美食,但却一直在深圳接头寻找那碗可遇而不可求的凉皮。
前段时间,爸妈来深圳看我,还带来了小半袋家里自产自用的面粉。
在小住的十多天里,爸爸听说我想吃凉皮,就让妈妈多做一点给我尝尝,而妈妈也手把手的教我洗面、沉淀、蒸面筋、蒸凉皮、冷却、拌凉皮,我还录了制作视频,想着以后可以自己动手。
但是,我至今没有学会怎么做一碗完整的凉皮,不碎不腻,弹性十足,酸辣兼有。
我想,这碗凉皮可能需要我用一辈子去琢磨,就像黄河畔的银川平原,需要我用一辈子去怀念。
低头一口一口嗦着先生亲手买给我的凉皮,它很小,也很精致,就像我永远跳动着的小小心脏,即使为了心爱之人远嫁,却总有一处角落,留给了我一生所爱的家乡,风吹麦浪,满满温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