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re's an evening haze settling over town
Starlight by the edge of the creek
The buying power of the proletariat's gone down
Money's getting shallow and weak
… …
Meet me at the bottom, don't lag behind
Bring me my boots and shoes
You can hang back or fight your best on the front line
Sing a little bit of these workingman's blues
最早听鲍勃迪伦的这首歌是从单向空间许知远先生那里,从前奏开始,便一发不可收拾,就像是从跳蚤市场淘到了件落满灰尘但瑕不掩瑜的宝贝,亦或是在二手书店翻到了一本封面发黄甚至被水泡过,但是看到第一眼就被书名所吸引的旧书。从此这首歌仿佛挖掘了内心底一直深埋的某个角落,在那里产生共鸣,持久回荡。

鲍勃迪伦的这首《Workingman's Blues #2》描述的是60年代的美国,二战结束后,经济上通货膨胀导致的经济萧条,很多人甚至刚从二战的恐惧与不安中恢复,此时,越战再次将美国人民陷入战争的漩涡之中,年轻一代人的迷惘与社会主流文化产生激烈的碰撞,他们追求“爱,正义,自由和和平”,反对社会的种种不平等,向传统价值标准进行挑战,反对扼杀人们心灵的力量,像歌词说的那样,带上我的靴子和鞋,唱着这首劳动者的布鲁斯,一起行动去追求,去创造平等美好的生活。
迪伦从小深受“垮掉的一代”思潮的影响,反对压抑天性的社会秩序。他对美国文化甚至世界都产生深刻影响,歌词中蕴含着非凡的诗性力量。他一生奖项无数,格莱美、金球奖、奥斯卡金像奖…有人戏称他就差一块奥运会金牌了因为他“在美国歌曲传统中创造了新的诗歌表达”在去年获诺贝尔文学奖,但对他来说只是多了一个头衔而已。
歌曲中金属的节拍节奏感一下下撞击到内心深处,伴随着迪伦的大烟嗓,感伤而充满力量。从头到尾都如叙事一般,仿佛他头发蓬松,点燃了一支烟,坐在你耳边抱着吉他和你诉说着那个时代。没有直白而撕心裂肺的批判与反抗,但每个音节中都能感受到他的力量和呐喊,恍如你穿越到了那个萧条的年代,工人们过着被剥削的生活。但他们没有放弃,而是自我激励,用思想武装生活,坚持斗争并寻找光明和自由。
习惯了傍晚下班的路上听workingman’s blues,而且每次听都觉得很有嚼劲,努力试着去追寻和理解他所试图表达的东西。尤其是结束了一天的忙碌乏味的工作,关上电脑的那一刻,带上耳机,就好像穿越了时空,回到了你想去的那个年代。
下班后的行人匆匆,车辆穿梭在这个日暮的城市。抬头看看附近高楼上厨房里萦绕着昏黄的灯雾,里面飘着等待家人的饭香,那才是家的味道。而对于很多路人来说,这个钢铁森林般的城市是他们独自追梦的地方,为了追梦不得放弃很多本属于自己,很舒服安逸的生活。每天甘愿拥挤在公交和地铁上,因为他们深知如果连眼前的苟且的考验都经受不住的话,又何谈诗和远方。
这不免让我想起罗素在《我为什么活着》中的一句话: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是支配我一生的单纯而强烈的三种感情。这些感情如阵阵飓风,吹拂在我动荡不定的生涯中,有时甚至吹过深沉痛苦的海洋,直抵绝望的边缘。
在遭遇过车祸后,迪伦曾说:“我不知道别人的幻想是什么,但是我幻想能够朝九晚五地工作,在绿树成荫的地方有一所带白色栅栏的房子,庭园里盛开着粉红色的玫瑰。那会很好。那就是我最深遂的梦想。”这就是迪伦,拥有了无数光环成就的他,内心追求的确是平凡的梦想。
也许你也是苟且在离家很远的地方,也许这个城市的紧凑让你感到陌生和孤独,你应该庆幸的是,你是为了自己的梦来到这里,你放弃了很多人都难以放弃的安逸。同样这个城市也充满了很多机遇和变化,你不得不努力的去适应他,让自己不断的成长,为的就是老了以后回忆起来觉得自己也曾经也牛逼过。正如有句话说的很好:多数人二十或三十岁已经死了,他们变成自己的影子,不断重复以前的自己。
鸡汤打多了,对了,前几天重新看了遍电影《Begin again》,像片尾男主唱的这首歌《lost star》里一样:“我们都是银河角落里不起眼的星星,渴望点亮黑暗的宇宙”
文章为原创,转载请注明作者和出处,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