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年味?
年味,即年俗的味道,约定俗成。360百科上有解释。
既然是感觉年味越来越淡了,那就是年俗的味道越来越淡了。
什么是年俗?
年俗就是年节在发展及传承中,形成的一些较为固定的习俗。
小学一年级语文上册有这么一篇年俗儿歌,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买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初一初二满街走。
这算是官方发布的一些年俗了,当然,全国各地的年俗有着一定的差异化,比如打鼓、舞龙舞狮、麒麟舞、剪纸贴窗花、灯盏、唱戏,踩高跷等等,其实年俗文化,该有的基本都还有。
那为什么现代人会觉得年味越来越淡了呢?为什么有人说年味越来越淡了?
物质生活水平提高了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越来越高,大鱼大肉吃多了,过年的时候,反而更希望可以吃一点清淡的。
衣服柜子里都挂了挺多,完全不需要在过年的时候去买。这些小时候贼期待的东西平时都日常可见,不再那么期待了。当然,小孩子可能还是有一定的期待,年味在孩子眼里,应该还是比较浓郁的。
除了吃穿,还有通行方式的变化,现在过年大部分都是开车,近一点的骑电车,一天可能就能走几家,放下礼物,寒暄几句就走了,走亲戚从一种仪式感满满的年俗变成了一种形式了,只有其行,没有其魂,年味随之也就变的淡了。
沟通方式的变化,也对年味形成了较大的冲击,以前时候,过年寄明信片,寄贺卡,后来打电话,再后来就成了发微信了,看着交流是更便捷了,但是感觉就变淡了。
年龄变大了,感觉变了
现在说年味变淡的,步入中年的70和80后占比应该会多一些,当然90后也不小了,我这么说,是因为这两个年龄阶段,有很多都是从农村走出来的。
小时候的农村,年味是比较浓郁的。传统习俗几乎一样不少,而且过的都很讲究,热闹异常。
随着中国城镇化的推行,现在的农村平时基本都剩下一些老人和孩子了,这是社会进步的一个表现,但是社会的进步也势必会带来一些对传统习俗的冲击。
进入中年之后,上有老下有小,生活压力陡然增加,意识中更多的是和生计相关,对过年的意识减弱了。
现在年味变了的谈论比较多的是,过年回家不像是为了团圆,各种攀比。
开什么车?
发多大的红包?
打多大的底的牌?
谁家孩子表现好?
……
这些本来是为了过年喜庆而增添的年俗元素,却活生生的演变成了一种攀比,一种炫耀,有人为此乐此不彼,有人为此苦不堪言,感受不到年味的氛围了。
年俗的东西少了些
近些年来,因为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为了子孙后代的蓝天碧水,环保成为重中之重,一纸烟花禁令,年的味道瞬间就有点索然无味了,所谓“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传承千年的习俗,作为过年仪式感最强烈的烟花爆竹偃旗息鼓了。
环保是国之大计,为千秋后代造福,必须服从,无可厚非。
随着这几年国家治理环保成效显著,空气质量的明显好转,要求在过年期间解除烟花禁令的呼声也越来越强烈。
希望,可以早日解除禁令,让年味在烟花爆竹声中再次沸腾起来!
以前的时候,年夜饭都是在家自己做的,一家人热热闹闹的聚在一堂,包饺子的包饺子,烧菜的烧菜,打下手的打下手,做好之后,放鞭炮然后开吃,吃完围着电视看春晚,仪式感慢慢,年味也浓浓。
如今的年夜饭,君不见各大酒楼饭店,早早地就推出了各种眼花缭乱的活动,稍晚点,根本都订不到。
年夜饭在酒店吃,确实省时省力,这也是一种时代进步的体现,但是,年夜饭的味道却变了,年味也淡了。这也是很多老年人不愿意去酒店吃年夜饭的原因。
小时候过年,都是从二十三祭灶就开始了,俗称小年,一直到正月十五元宵节过完才算结束,年味悠长。
现在呢?
上班族基本都是大年三十下午才开始放假,身在本地的还好一点,可以提前准备年俗的东西增添气氛。
而身在外地的,年夜饭可能都是在火车上吃的,甚至是有的干脆就是异地过年,尤其是近两年疫情期间,异地过年的人数明显增加,不是不想回,而是回不去,年的味道,甚至有些苦涩。
时代变了,我们要适应新的时代节奏,传统的年味有时候真的顾不上了。
还有一点就是春晚,现在的科技技术越来越先进,舞台、灯光、配乐等等,配置各种高大山,科技感满满,诚意也满满,可是再也找不回以前那种感觉了。
春晚的导演组也是想尽了各种办法,动用了各种资源,流量明星、大牌明星,还有专门为春晚选拔设计的春晚大舞台,不可谓不用心,就是希望让大家重新回到电视前,再现当初春晚的盛景,可是,依然只是徒劳。
这并不能说明春晚的质量下降了,只是随着电脑、手机的普及,大家可娱乐的方式变多了,春晚可以看的,平时很多时候都可以看得到,新鲜感降低了。
随着本山大叔退出春晚,小品的期待值也降低了,说实话,好怀念当初守在电视前万众期待本山大叔出场的盛况,现在都已经成为了回忆。
新年俗的悄然形成
时代进步,人们对过年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了,已经不再满足与以往的过年习俗,开始寻找新的过年方式,新年俗悄然形成。
近些年爆发的旅游过年,已经成为新宠,看看年年春节高速路段堵车的“盛况”,就可见一斑,2021年春节假期7天,国内旅游人次达2.56亿,国内旅游收入达3011亿元,这还是在有疫情期间,说旅游过年成为新宠一点也不夸张。
看电影也是新式过年的宠儿,春节档也成为了各大电影制作商杀红眼的战场了,抢曝光率,抢拍片,动辄几十亿的票房,由此可见一斑,看电影有多受欢迎,尤其是年轻人的最爱。据统计,2021年春节档票房超78亿。
还有悄然兴起的“村晚”,新时代农村的新气象,同时也彰显了国家生活水平的富足,人民开始从物质需求,向着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迈出了一大步。
还有一部分人,既不想像以往一样那么循规蹈矩的过年,也不想舟车劳顿,堵在路上,就是宅在家里,吃吃饭,刷刷剧,把春节当成了一个单纯的假期来休养生息。
近几年流行的支付宝扫福,也有些新年俗的迹象了,只要开始扫福就说明新年又要到了,也算是仪式感满满,虽然不那么浓郁。
新年俗新气象,虽然受热捧,但是却还是让人有一种游离于以往过年气氛之外的感觉,觉得不那么像过年,年味淡也在所难免。
随着时代的发展,等到下一代成长起来的时候,这些新年俗对他们来说,也许就是传统年俗了,年味会逐渐变浓起来。
结语
年俗是一种传统文化的体现,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不能逐渐忘却,优秀的文化必须加以弘扬和传承,教育系统也在加强对传统文化的教育,加上最近特别流行的国潮风,都是一种对传统文化传承的致敬。
但是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年味的变淡也是一种国家富裕、社会进步的体现,人们开始不再满足于物质需求,开始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年俗也必将会随着时代的进度演化成新老年俗的结合形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