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感觉,中东部小城里的奢靡之风,与大城市、大都市相比,尽管档次低了许多,也庸俗了许多,但风力等级,一点也不逊色它们,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
过于敏感的,咱们暂且不说,今天先来说说吃、住、用、行四个方面。
民以食为天。既然是天,那就理应摆在第一位。事实上,就多数人而言,没有比吃更重要的了。即使您刚从公共厕所出来,也会被别人热情有加地问一句“吃了吗?”,不然就显得礼数没到位。
一天之中,吃风刮得最猛地,是午餐和晚餐。全县城乡,大大小小的酒楼、酒店、饭庄、餐馆、食府、食堂、大排档、小吃铺,等等等等,统统生意兴隆,统统财源广进。无论达官显贵,还是平头百姓,都以不在家吃饭为荣,都以在酒汗淋漓时对着手机里的那一头说“我正吃饭唻,过一会再联系”为最牛逼、最得意、最有面子!另一方位的配偶,或闲逛,或居家,或者也在家外餐桌上,都会有意无意地,对手机、对同伴说出一句“他(她)又没在家吃饭,好像在家吃饭很丢人似的”,看似埋怨,其实在显摆,我们这里的土话叫“谝(pian)”。事实也正是如此。饭点时间,谁没在家外餐桌上,谁就会被评论为没人缘、守财奴、没出息、混砸了等等。
坚持在家吃饭的,主动在家吃饭的,无奈之下在家吃饭的,要么为了养生,要么为了从牙缝里挤出更多的钱来,供配偶或儿孙去家外挥霍,要么被自己嫌弃、被配偶嫌弃、被儿孙嫌弃,不得已而为之。
总体来说,不在家吃饭的,公职人员居多,生意人居多,由此可以看出,吃饭不是目的,交换才是主题。无论城镇还是乡村,食客的年龄结构都出奇地相同——年轻人占绝对优势。
再来说住。住讲宽敞,那是老掉牙的话了。时兴的标准是,住讲高档。农村小伙相对象,女方往往从“城里有房吗?”切入正题,城里有房还不行,乡村里的老家也要有房,并且必须都是新房才行。具备这个条件,肉身结合的谈判才能得以继续进行,否则女方极有可能溜之大吉。更为讲究的是,城里有房又过时了,必须是学区房才可以,不然婚后每天早出晚归,风里来雨里去,长途跋涉接送孩子上下学,谁受得了那份折腾?最近几年,女方在谈判桌上更显理智,城里有学区房只是一个方面,还有另一个关键点——房子在谁的名下。越来越多的女方,会要求男方出具不动产登记证书原件。要是产证尚未到手,那也要出示购房合同原件。年轻人如此,中老年人更是如此。住房档次是高还是低,住房套数是多还是少,有多少套闹市街头商铺,有多少套学区房,往往是自己和家人身价高低、社会地位贵贱的重要标签。
第三说用。从服饰鞋帽到化妆品,甚至到家里家外的洗浴用品,都在追求大品牌,都在跟风显摆。并且,唯恐屈人之下。至于手机、平板电脑、蓝牙耳机、智能手表、笔记本电脑等等等等,那就更别说了。谁的牌子大,谁的功能多,谁的价钱高,谁就高人一等二等三四等。自己使用能力如何,需要还是不需要,没人在意这些,人们最关注的是,你,有还是没有。
最后说行。家用汽车开进寻常百姓家,在几十年前无异于痴人说梦和天方夜谭。但是事实胜于雄辩。过去说,老美那里的人都活在汽车里,如今,我们这里,哪怕只是在偏僻乡村,过年过节时段,也会出现堵车长龙,更别提县城新老城区街头巷尾的停车难和出行难了。最令管理者纠结的,是每年的年初年尾和五一十一,结婚办喜事的车流浩荡,简直就是连绵不绝的灾难,城里堵车,乡镇堵车,高速堵车,土路上也堵车。没有私家车的人,会自惭形秽。有私家车的人,尤其是有三十万以上、五十万以上、一两百万以上私家车的主,走起路来脚后跟从来那都是不愿沾地的,更别提手握方向盘以后的傲视群雄、俯瞰天下的神态了。无论在哪类路面上,自觉让行的,往往是车价较低的司机,就连牛气冲天的交通安全管理者,见了百万以上的私家车,也会自动矮下身段一大截,用他们的话说——都是惹不起、沾不的、一沾一身泥的大爷、姑奶奶啊!不然一个电话打来,自己养家饭碗被砸,分分钟啊!
写到这里,似乎意犹未尽。奢靡之风的出现和形成乃至愈演愈烈,不是空穴来风,不是无根之木,远非学者专家几番鼓噪所能说得清楚、道得明白,更不可能用两分法和非黑即白、非对即错,来评判,来站队,来定性质,来划界限、来下结论。鉴于此,人们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相当正常,不必大惊小怪。更何况,先人早就说过“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呢?
一家之言,就此打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