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爱的汉民族传统服饰(三)

作者: 穆姑娘 | 来源:发表于2016-06-04 19:16 被阅读359次

    上期回顾:齐胸襦裙的小家碧玉,齐腰襦裙的飘飘欲仙,以及袄裙的温婉为大家展示了如邻家女孩般温馨,也了解到了辨别汉服最基本的特征。

    今天为大家介绍一位婀娜多姿的优雅美人。

    我所爱的汉民族传统服饰(三)

    深衣制。

         一 、基本特点:深衣制是衣裳制的发展,上下分裁再在腰部缝合,也有对衣裳制继承的意思在里面。

        二、深衣制款式:深衣按衣襟绕襟与否分为直裾、曲裾。

    我所爱的汉民族传统服饰(三)

         (1) 曲裾深衣:流行于汉代,分单绕、双绕,除了一般的绕襟款式外,还分鱼尾、燕尾。鱼尾是加大绕襟下面的缘边,缘边看起来像鱼尾巴。燕尾则是旁边和前面长,后面短,看起来像燕子的尾巴。

    我所爱的汉民族传统服饰(三)

         (2) 直裾深衣:直裾的运用广于曲裾,跨越的朝代仅次于衣裳制。直裾也有鱼尾直裾,和曲裾原理一样。

    我所爱的汉民族传统服饰(三)

         (3) 朱子深衣:朱子深衣则是指根据朱熹的朱子家礼记载考证的深衣,直领(没有续衽,所以类似对襟)而穿为交领,裳幅皆梯形。朱子的影响很大,日韩都是在朱子制度的基础上制作的,或严格执行,或加上续衽。明朝则提出了更多解释方案。

    我所爱的汉民族传统服饰(三)

         现代使用场合:属于小礼服,在需要正式着装时可以穿着,如参加宴会等。

    注意:曲裾最容易出现的形制问题为“入字底”,“八字袖”,“腰封”。

    汉服无腰封,曲裾的绕襟是平的,不存在八字袖。具体细节会单独发文。

    通裁制。

    一、基本特点:

    通裁制是在深衣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的产物,不再上下分开剪裁,而是采用上下通裁的方法,背之中缝直通到下面,所以称为直裰,也称直身,流行于宋明,属于男装常服。

    二、款式辨析:

    《明宫史》中记载:“直身:制与道袍相同惟有摆在外缀本等补圣上有大红直身袍凡遇大事若过司房或秉笔私自下直房始穿此凡见尊长则不穿其色止有天青黑绿玄青不敢做大红者或亦开摆加衬衣而束本等带者。”

         从上面可以看出直身是加外摆,也有不加摆里面穿衬衣的。加内摆的是道袍(定陵道袍),因为宋明两代士人喜欢穿道服,所以道袍不是只有道士能穿。

    我所爱的汉民族传统服饰(三)

    三、直身款式:

    宋明两代的直身在袖子、交领上也存在区别,宋为直方袖,而明朝多了琵琶袖,后期又出现了斜交领(左襟比右襟系得高,右的脚会更往上,更保暖)。

         现代使用场合:男性常服,同襦裙用法差不多。

    外衣:包括褙子、氅衣和半臂

    一、褙子:

    主要为直领,两侧开衩,胸前用系带或金属扣固定,流行于宋明,一般为女子穿着。褙子的长度一种是到脚面,还有一种则是到膝盖。有窄袖、广袖、方直袖。内可搭配襦裙、诃子等。

         现代使用场合:礼仪场合可搭配大袖褙子,平时可搭配窄袖褙子。

    我所爱的汉民族传统服饰(三)

    二、氅衣:

    男装,一般搭配衣裳制或直身道袍。有两边开衩的也有不开衩的,胸前有系带固定,因为流行于士大夫间,所以袖子都比较宽大,一般为方直袖。《明宫史》中记载:“氅衣:有如道袍袖者,近年陋制也。旧制原不缝袖,故名之曰氅也。彩、素不拘。”氅衣是宋明流行于士大夫间的对道教鹤氅改良的一种外衣形式,鹤氅原是用仙鹤羽毛做的披肩,后来道家在道服上绣上鹤也称作鹤氅,宋明士大夫流行穿道服,把原来没有袖子的道服鹤氅改成了有袖子的氅衣。

         现代使用场合:一般性礼仪场合均可使用。

    我所爱的汉民族传统服饰(三)

    三、半臂:

    流行于秦汉、隋唐、明朝的一种外衣形式,三个时期的半臂略有区别,男女都可穿,有直领、交领,也有贯头形式的,袖子长度只到上臂,称为半臂。女子:对襟直领半臂分两种,一种是短衣,一般到腰部,搭配襦裙,半臂放在裙外穿着,流行于隋唐;一种是长衣,一般到膝盖,不开衩,配深衣穿着,流行于秦汉。交领、贯头半臂一般束在裙内搭配襦裙穿着。男子:男子的直领半臂是长衣,一般搭配深衣穿着,流行于秦汉。男子的交领、贯头短半臂则一般搭配裤子穿着,天热可直接贴身穿。还有一种有摆的类似于直身道袍的半臂流行于明朝。

         现代使用场合:作为常服使用。

    我所爱的汉民族传统服饰(三)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我所爱的汉民族传统服饰(三)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ordld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