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明手持令箭,对文官班中唤道:“宪和先生听令。”
云长想,哦!还有个二号文官简雍没有走呢。
简大夫应声而出。“某简雍在。”
“将令一支,带兵五百,帐篷一座,酒肴一席,设于樊口山巅。今晚亮与主公在彼饮酒观火。”
“遵命。”
宪和先生接令而去。
云长想,这下帐上真的没有人了,连喝酒的令箭都发了,那可以叫到我了吧?
只见孔明又拔起一支令箭,左手伸到右袖中摸出一封锦囊。关羽想,果然是特别重要的事情,锦囊都另外藏开的。
又见孔明从座上抬身。云长想,那么客气,还要站起来?
再一看,孔明不朝自己,而转向大哥那边。咦,这令箭发给谁啊?
这支令箭是给客人的。因为刘备在长坂坡大败之后,土无一寸,瓦无一张,幸亏阿侄刘琦有个江夏郡,这才立足栖身,日常的许多开支也靠刘琦负担。实际上此间的真正主人却是公子爷。
而且他身体不好,所以孔明对他格外照应几分,特别客气。“公子听令。”
刘备一惊:哎呀!我大侄儿身子不爽,你有事派别的人去嘛,何必要叫这样一个病人去操劳?
这事不用你担心,孔明早就想得周全、细致,决不会劳累于他,这桩事情只消生病人去做,比拾取金银还要省事得多,甚至躺在那里都可以干的。如果此人连躺着都不行,那就该给他准备后事了。因此,若派健康人去反是浪费。而且派刘琦去,有许多方便。
刘琦倒也十分期望自己能出一点力。他想,军师早就说过:有我诸葛亮在,一定帮你把老大王的领土收复回来。今天赤壁火一起,军师用兵,或许就是夺回父王的荆襄。我作为父亲的继承人,自然责无旁贷,理应尽力。
故而连忙从座上抬身,毕恭毕敬地应道:“小子刘琦在。”
“将令一支,锦囊一封,带领本标五千弟兄及其木筏,今日黄昏时分,去至赤壁山前连环舟西北三里的江面之上。待等连环火起,按锦囊所示,收取降兵十余万名。”
孔明料就,从连环舟上逃下来的曹兵,来不及游上岸去,在江中挣扎着向西北漂浮。看见木筏,必然蜂拥而至。公子只消躺在上面指挥军士一面高喊:“降者免死!”一面把这批落汤鸡看押起来好了。
公子接令而去。
此时,帐上文武除了关羽他们三人还在焦急等待外,真的差遣一空,锦囊也早已发光了。
孔明把羽扇一执,两眼一合,闭目养神了。
关云长一直注意着军师的神态,见他如此光景,暗暗叫苦,上了诸葛亮的当了。什么“另有要事相托”!分明是搪塞于我。
你是军师,不给我将令,存心要我坍台,我也没有办法。我本领虽强,空有壮志,受制于你,只得由你摆布。云长把长髯一撩,身子一侧,闭起丹凤眼,闷闷地生气。
刘备一看,孔明的令箭总算发完了。他倒处处体谅孔明,心想,自他出山以来,从未发过这么许多的将令,筹划计策,心力交瘁,不知要比大将战场厮杀艰巨多少倍,现在他肯定疲惫已极。
便招呼道:“军师辛苦了。”
“理所应当。”
身为军师,布置将令是份内之事,根本职责,谈不上辛苦不辛苦,只要看战场上的收效如何。
为难的是,我锦囊写好,还要想办法巧妙地发遣文武兼备,但又对我口服心不服的大将。
所以他喊一声:“惜乎啊,惜乎!”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