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句佛家经典——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后面这两句却不为世人所知——受想行识,亦复如是。出自于禅宗经典《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这是一本讲大智慧的佛家哲学经典,我少年时代在旧书摊上第一次看见这书名,还以为是一本讲述菠萝蜜种植技术的书)。
“色”指物质的现象;“受想行识”指精神的现象。这几句经文是说,一切物质的现象和精神的现象,它的本性都是空。这里的空不是没有任何东西的空的状态,而是空的性质。这是因为这个性质使得万物皆可以融合、衍生、进化。
用现代物理学的知识来理解,万物源自于宇宙大爆炸的奇点。奇点是什么样的?没有空间,没有维度,难以想象。
2013年拍摄于深圳前海湾在摄影上对空的理解为留白,这是停留于表面的认知。适当的留白可以增加想象,可以为观者留下空间,不致于导致视野受限。
更深入的理解,则是对事物进行抽象,透过现象看本质,摄影是留下物质的影像,但却要体现物质的本质——空性。
用拍摄风景来举例,一幅好的风景作品,应该有色、形、意。色是色彩、形是构图,意是主题(气势、荒芜、抽象、拍摄者的感受等等)。
色彩和光线有直接的关系,形和风景的线条、边界有关系,色与形结合去展现意。
拍摄一座山脉,要看到它的走向,是连绵千里还是孤峰傲立,把颜色去除,抛开色彩的干扰,用灰度来想象。
广角镜头则容易纳入太多的杂乱,令观者不明其意。所以用广焦镜头要做减法,将不必要的部分去除。
因为广角存在变形的特性(中心物体变小,越靠近边缘物体会放大拉长),所以摄影师看见无以伦比的景致,拍摄下来却无法展现。看见的,不一定就和拍摄出来的照片一致。
广角镜头做减法,需要摄影师根据所处的位置进行变换,走动,寻找一个合适的角度。利用光线的明暗、色彩的变化、角度变化导致形状的变化,来不断探索。
这是寻找空的过程。
2010年拍摄于小东江禅讲究的是悟,过滤掉所有支离破碎的片段。把禅和风光摄影放在一起说,有点风马牛不相及。有位哲学家更离谱,写了一本书叫做《禅与摩托车维修技术》。
这书是哲学家讲述他带着儿子骑着摩托车去旅游路上对哲学问题的感悟,摩托车长途跋涉坏了就要想办法自己维修,那么哲学家维修摩托车,必然会运用到哲学思考上。所以这里的禅指的是哲学。
为什么好的黑白照片能够给人更大的视觉冲击,更能直接的感受到拍摄者所看见的事物。黑白片把色彩都转换为灰度,只有黑白两色,减少颜色的干扰,突出主体,例如人物、明暗、质感、线条。
大众所见到的禅机,那些禅宗大师的语录,更像是装逼,装的天衣无缝,叹为观止。秋季某日公园中,空中有梧桐落叶飘下,眼前萧瑟秋花凝霜。你这时如果想挑战一下禅师:“此情此景,如何感悟人生?” 禅师会淡淡地说:“不雨花犹落,无风絮自飞。”
尤其那句“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更是装了极致,意思是,你想多了。
2013年拍摄于惠东禅是什么,修禅需要人首先“静”下来,然后去感受意境。去除掉外在的干扰,什么是外在的干扰,你看那海水,不停的在潮起潮落,禅宗大师看到的只是水,平静的水,抽象的水,像牛奶般丝滑的水。
那要怎么拍出牛奶丝滑般的水,或是拍出毫无波纹的水,那么你需要在镜头前加上减光镜来个长时间曝光,原理是通过长时间进入光线,将水的运动给叠加起来。
2014年拍摄于深圳较场尾 2015年拍摄于台湾台东禅是中国特色,中国山水艺术讲究意境,而非写实。山水画中的山峰和树木不符合透视原理,远近一般大,和我们肉眼见到的不一样,这叫写意,其中也包括水墨画。
201x年拍摄于英德投子禅师与嵇山章禅师在室外品茶,投子禅师问章禅师,“这茶如何”。章禅师指着茶杯中倒映的青山绿树、蓝天白云说:“森罗万象,都在里边。”
投子禅师说,“森罗万象都在里面这么厉害啊,那不是普通的茶了,喝下去有什么后果”
章禅师将茶水泼在地上,然后问:“森罗万象,在什么地方?”投子禅师说:“可惜了一杯茶。”
是不是觉得有点莫名其妙,这就对了,因为我还没有说完。章禅师说,“这只是一杯茶,有什么可惜”。
投子禅师说,“虽然是一杯茶,森罗万象可都在里面”。
章禅师无语凝噎。
这是禅机,讲究峰回路转,意想不到。那么你就会问了,这对于风光摄影师可以借鉴的地方在哪里。
听好了,以后你拿着拍的风光照片给别人看之前,先讲一遍前面一杯茶的故事,然后问一句,“这照片如何?”,23333。
禅,便是意境。
2009年拍摄于小东江驴光掠影两个文集正在简书官方连载,欢迎围观、订阅、关注。
连载中:《提高你的认知思维能力》
连载中:《自驾中国最美之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