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婚纠纷之房子归谁
最近,经常有朋友咨询离婚中房产分割问题,为了能更好的解答和回复,在查阅大量资料的情况下,梳理常见的几种情形,在现实生活中离婚案件涉及房产的纠纷处理,除了涉及婚姻法的相关规定外,还有可能涉及合同法,继承法,公司法等相关规定,情形复杂,处理需要条理化,精细化,今后遇到复杂的案例需倍加注意。
【案情回顾】
小李与小王于2010年经人介绍结婚,后由于双方感情不合分居两年。现小王起诉要求离婚,并同时提出对夫妻共同财产进行分割。小李对夫妻感情已经破裂没有争议,对房产如何分割产生了分歧,这套房屋是小李在婚前以自己的名义购买的,并支付了首付款,婚后取得房产证,房产证上登记的所有权人为小李,小李同时用自己的工资按期还贷。后两人因感情破裂离婚,对涉案房产产生纠纷。
【案情回顾】
简某和赵某原来是夫妻,结婚后一直居住在女方母亲的家内,2010年,简先生在自己父母的资助下,用个人的名义缴纳首付款40万元后,购买了一套住房登记在双方名下,同时还向银行贷款20万,贷款期限15年。自2010年起,简先生开始还贷,每月按时还贷1600。后简先生已因感情不合起诉要求离婚。
以上两个案例仅仅是个案,夫妻感情确已破裂,已经走到离婚的境地,而结婚与离婚都是当时人自由意志的体现,离婚时在没有对房产进行约定分割或者之间没有协议的情况下,根据我国现行婚姻法,又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形呢? 我们来看一看。
情形1:一方赠与另一方房产,离婚房产如何分割?
《婚姻法司法解释三》第六条,婚前或者婚姻关系存续期间,当事人约定将一方所有的房产赠与另一方,赠与方在赠与房产变更登记之前撤销赠与,另一方请求判令继续履行的,人民法院可以按照合同法第一百八十六条的规定处理。
情形2:一方父母出资购房,离婚房产如何分割?
《婚姻法司法解释三》第七条婚后由一方父母出资为子女购买的不动产,产权登记在出资人子女名下的,可按照婚姻法第十八条第(三)项的规定,视为只对自己子女一方的赠与,该不动产应认定为夫妻一方的个人财产。
情形3:双方父母出资购房,离婚房产如何分割?
《婚姻法司法解释三》由双方父母出资购买的不动产,产权登记在一方子女名下的,该不动产可认定为双方按照各自父母的出资份额按份共有,但当事人另有约定的除外。婚后由双方父母出资购买的房屋,不管产权登记在哪一方名下,离婚时按照出资份额按份分割。
情形4:一方婚前购买房屋,离婚房产如何分割?
《婚姻法司法解释三》第十条夫妻一方婚前签订不动产买卖合同,以个人财产支付首付款并在银行贷款,婚后用夫妻共同财产还贷,不动产登记于首付款支付方名下的,离婚时该不动产由双方协议处理。依前款规定不能达成协议的,人民法院可以判决该不动产归产权登记一方,尚未归还的贷款为产权登记一方的个人债务。双方婚后共同还贷支付的款项及其相对应财产增值部分,离婚时应根据婚姻法第三十九条第一款规定的原则,由产权登记一方对另一方进行补偿。
情形5:以父母名义买房,离婚房产如何分割?
《婚姻法司法解释三》第十二条婚姻关系存续期间,双方用夫妻共同财产出资购买以一方父母名义参加房改的房屋,产权登记在一方父母名下,离婚时另一方主张按照夫妻共同财产对该房屋进行分割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购买该房屋时的出资,可以作为债权处理。
情形6:以按揭贷款的方式买的房屋,房产如何分割?
以按揭贷款方式买的房屋所有权归属是有特殊性的。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双方是以共同收入来偿还银行贷款本息的,所以只能认定该套房屋的现有价值属于夫妻共同所有。对于房屋产权的分隔,在实践中,分割夫妻共同财产,原则上应当均等分割。根据生产、生活的实际需要、财产的来源等情况,由双方协议处理。《婚姻法解释(二)》第二十一条规定:离婚时双方对尚未取得所有权或者尚未取得完全所有权的房屋有争议且协商不成的,人民法院不宜判决房屋所有权的归属,应当根据实际情况判决由当事人使用。但应当分两种情况区别对待:一是在婚前,夫妻一方在婚前已付了房款,那么这个房子肯定是夫妻一方婚前个人财产。二是在婚后,偿还房屋的按揭贷款是由双方共同支付的,应当归属于双方共同财产,按按揭的数额分割。
情形7:房产证上有第三人的名字,离婚后房屋如何分割?
房产证上除了有夫妻双方的名字外,还有子女的名字,或有父母的名字。对此,法院一般不会将其主动追加第三人,而是采取如下措施:(1)根据当事人的申请,对房屋部分的财产分割不予审理, 由当事人另案起诉;(2)根据当事人的申请,将案件中止审理,告诉当事人另行提起析产之诉,后根据析产的判决结果,对夫妻共有部分的房屋进行分割。
情形8:婚前双方出资购房,但婚前取得的房产证上只有一方的名字,离婚后房屋如何分割?
在上述情况下离婚时,房产证上有名字一方,如果不承认另一方购房时出过资,认为房屋属于其婚前个人财产,不作分割。在不能证实自己有出资且不是赠与给一方的前提下,另一方的权益法院是无力保护的。也就是说,即使另一方出了钱,但不能证明出资行为,法院也无法判决一方给予适当补偿。
依据上述的规定和情形厘定,大家应该可以对上面两个案例有自己的判断。在此不在赘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