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哎呀,你们快看它,好丑啊。"
"是呢,焉不拉几,斑斑点点,香蕉圈的脸都让它丢尽了。"
"它怎么好意思待在我们中间啊,我们新鲜澄亮,活力朝气,它在这好碍眼啊。"
我坐在桌前,看着那根熟过头,似乎马上就要坏掉的香蕉,听着新买回的香蕉们你一言我一语,指责着这根老家伙,顿觉颇有意思。
这让我想到鄙视链。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工作、生活、娱乐的方方面面,似乎都有了这样的链条。
比如:
学历里的鄙视链:985看不上211,211看不上普通一本,普通一本看不上独立院校,独立院校看不上大专;
音乐圈里的鄙视链:玩古典的看不起玩爵士的,玩爵士的看不起玩摇滚的,玩摇滚的看不起玩民谣的,玩民谣的看不起玩流行的,所有人看不起玩说唱的;
就连打个游戏都有鄙视链:主机单机>国外PC单机>国外网游>国内网游>网页游戏、QQ游戏。
鄙视链的本质如下:
社会心理学有个比较重要的理论是社会认同理论(Social Identity Theory )来自于Tajfei和Turner。不过最早的探讨其实是Sherif的实验开始的,用于解释族群中心(Ethnoentrism)中的两个内外群体的行为,即内群体偏好(in-group favoritism)和外群体歧视(out-group derogation),而鄙视链本质上也是由这两个群体构成行为组成的,区别在于“鄙视链”往往存在于某个文化背景(文化社群或者社交网络空间)中的网状冲突,但是核心机制还是这两个。
其实就是身份认同。其目的是为了区分"我们"与"他们",然后在自己所属的群体认同中获得优越感。
而且,这似乎还是人的本能,会很自然地认为自己所在的群体优于其他群体,并会为此在言语等方面给出所谓的证据。
只是不知这是不是也源于人的社会属性。
不过,跳出鄙视链看鄙视链,还蛮有意思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