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喜欢看书,大多是被有意思的故事吸引,以民间故事、故事会、故事大王等为主。书虽看得多,作文却也没见进步,只是和小朋友聊天,天南海北的故事都知道一点。
十五、六岁,开始看武侠小说,金庸、古龙、梁雨生的书成为主角,向往书中的仗剑走天涯,快意恩仇,也明白了人要重情重义,知恩图报。
走出校门、初入社会,对人际和世界的复杂无所适从,无意中得到一本《平凡的世界》,孙少平从最初的青涩少年,到经历人生的种种磨难,终于成长为一个内心强大的人。内心仿佛豁然开朗,一颗浮躁的心渐渐沉静下来,开始思索自己的人生。
人生茫然时,开始看世界名著,《简爱》、《红与黑》、《三个火枪手》《巴黎圣母院》、《大卫科波菲尔》、《飘》等,但凡是列入名著书单的,都去找来看一看。那时并未真正读懂这些书的含义,但也从这些名著中明白了许多真理,简虽出身平凡但独立自爱、卡席莫多相貌奇丑心却很善良.........渐渐明白应该做一个怎样的人。
随着年龄的增长,更喜欢思索人生,喜欢毕淑敏、周国平、《读者》、《活着》,再重读从前的经典,才明白《悲惨世界》的真正含义、文字中蕴藏着怎样惊人的力量。它未必能带来利益,也无法真正改变人生的处境,但能在浮躁功利的世界里,时时提醒自己不致迷失了心性。
文字改变着我的人生,影响着我的人生观、价值观,它是精神的食粮,它如同食物一样重要,甚至更重要。
科技的进步,让我们获取文字更方便快捷,微信、简书等各类工具,让我们不仅成为文字的获取者,也有机会成为输出者,但高质量的文字变得稀有,越来越多的文字只为取阅观众,只为涨粉。标题越惊人,阅读量越大,语不惊人死不休,更新也越来越快,只要能吸引点击量,时时总在更新。文字变得越来越功利,撩动着一颗颗浮躁的心。许多文字拥有精致的封面、夺人眼球的书名,内容却言之无物,读来味同嚼蜡,只是为写而写。文字如同快餐食品,不再需要精烹细制,也不能提供精神营养,成了可以批量制造的商品,成了怎样快速赚钱、怎样拥有成功的工具。
鲁迅以文字为医愚的良药,路遥为创作《平凡的世界》耗尽了生命,曹雪芹用一生去写一本《红楼梦》,雨果用《悲惨世界》影响了全世界的人。那些经典之所以能成为经典,因为它们能启迪智慧、引人深思,而那些文字在作者死后依然影响着一代代人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文字是如此的重要,它值得我们怀着一颗虔诚的心,恭敬的对待和运用!
季羡林说好文章大多惨淡经营,而后才能信手拈来,没有感情的文字也大多活不长。愿文字也能耐得住寂寞,不浮躁不争抢,不卑不亢,不随波逐流,如同春日的细雨,润物却无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