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简村夜话读书简友广场
为什么“无为”之后就能“无不为”?终极秘密,原来如此!

为什么“无为”之后就能“无不为”?终极秘密,原来如此!

作者: 竹林外 | 来源:发表于2024-01-10 21:14 被阅读0次

郑重声明:本文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老子说,“无为而无不为”,庄子说,“安之若命”。

一个好东西就放在那,你不让我去拿,不让我去追求,这么反人性的事情,好像真的做不到。

可是,我又隐隐地觉得这里面一定有大智慧,只是我参悟不透。

看不懂,自然就多了些怨气。您老人家就不能认真负责点吗?多说几句不行吗?

怕是这嘀嘀咕咕的不满传到了他们的耳朵,为了耳根清净,终于让我遇到了答案。

大家别急,容我慢慢道来。

上次给大家总结了顶级经典中浓缩的九个字“别瞎想,不乱动,做自己”。

别瞎想,我觉得大家基本可以接受,可是“不乱动”,是真难!

为什么呢?因为我们觉得“动”是理所当然。

思维中最难动摇的就是理所当然。

我们得先说说它。

前几天看《老子的心事》,我是真挺佩服这老头,一个字“酷”!

人家就敢说出那些“理所不当然”的话,我给他老人家发了一个荣誉勋章“史上叛逆第一人”。

在那个群雄逐鹿,人人都争权夺势的年代,老子却说,不要争,不要争,“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在那个战火纷飞,霸主求贤若渴的年代,老子却说,不要找谋士,不要推崇贤能,“不尚贤,使民不争”;“绝圣弃智,民利百倍”。

在那个各方势力极尽所能称王称霸的年代,老子却说,不要去作为,不要去追逐,“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最后一定会“无为而无不为”。

几千年后,我们看,哇!云雾缭绕,好高大上啊!我觉得在当时,要是有网络,他一定会被网友骂惨的。

他完全颠覆了大多数人的“理所当然”。而一旦我们接触和自己认知不一样的思维,大脑一定第一时间就跳出来反对。

所以,老子说这话之前也是做了铺垫的,告诉我们要“虚其心”,要“虚怀若谷”。

只有把头脑中那些固有思维清除干净,才能装下其他的东西。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什么是固有思维呢?我给大家举一个例子。

两个人刚结婚。丈夫在家睡觉从小就不关房门,妻子则恰恰相反。于是,两个人就因为关不关房间门而完全不能认同。妻子说,关门睡觉天经地义!丈夫说,开门睡觉,理所当然。

我们的固有思维来自生长环境、社会环境,它坚固无比,真不好惹。它最厉害的地方是,我们从来没有怀疑过它。而且,它让我们只相信我们相信的。

如果我们觉得学历很重要,大脑就会对相关结论的证据格外注意,会自觉不自觉地搜集证据,来加固这个固有思维。有点像我们现在大数据的推送,越认同什么就越让你看到什么。

那天好朋友说她家小朋友问她一个问题,她说自己被问得哑口无言。她儿子问她,为什么隔壁别墅里北北的爸妈都没上过大学,人家却住别墅,开豪车?

固有思维像一个牢笼把我们困在一个高墙里。

有一句说得特别好,最怕的不是没有思想的人,而是满脑子都是标准答案的人。

所以,永远都不要说特别“确定”话。因为我们的确定只是在自我认知范围内。认知范围外无限广阔的空间,我们并不知道。

铺垫了这么多,我其实就是想告诉大家,我下面讲的东西可能和你认知里的东西有偏差。大家可以稍微给我的话腾出点空地。

“不乱动”的反义词是乱动。什么是“乱动”呢?

如果我说我们去追求财富,追求成功,甚至追求幸福的生活,都是乱动,我猜大家一定会抄起板砖来拍我。

先别急,缓一缓手里的砖,听我说完。虚其心,虚其心!

大家还记得《士兵突击》里的许三多和成才吗?成才就是一个追求成功,追求财富,追求名利的人,他聪明、机灵、见风使舵,八面玲珑,处处在为自己谋划。

许三多恰恰相反,他敦厚老实、不争不抢,毫无心机,安排在哪就去哪,让干什么就干什么。

在我们的观念里,成才这样的性格似乎比许三多成功的几率大得多。可是结果呢?许三多在“好好活,做有意义的事”中,越走越好。而成才却在他的算计和谋划中,众叛亲离,一败涂地。

千万别和我说,这就是一个故事。如果你身边有成才这样的人春风得意,那我只能告诉你,故事还没结束。

《士兵突击》这部剧里没有一个女主角,一帮大老爷们。开始这剧根本不被看好,后来奇迹般地成了电视剧里的黑马,而且热度经久不退。

人们也许自己都不知道为什么喜欢一个这样的剧,有人说,是因为不抛弃不放弃的精神。

其实,它里面包含着一个生命的智慧,它再现了我们对待生命的两种态度:行动主义和成为主义。

行动主义就是把自己的心,放在未来的成功、财富、名利甚至是幸福上,告诉自己要勤奋、要努力,要去为这些去抗争。为了达到这些目标,百般筹谋,千般计算。

可是,当一个人把心放在未来的时候,他此刻的心就丢了。没有心的人,如何能在此刻能创造出有心的东西。

而你的每一个当下,集合成你的未来,没有当下的积累,未来又如何可以成功、富裕、幸福呢?

曹公说得多好啊,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

成为主义正好和行动主义相反,就像许三多,不去想那么多,就是安安静静,踏踏实实地活在当下

他特别像水,放到砂子里,就渗入砂子,放到容器中,就是容器的形状,放到壶里烧,就变成水蒸气,飞到天上就变成云,再冷了,就变成雨。

云在青天水在瓶,这是上善。

老子该是多有智慧啊,除了说得太高深了,没别的毛病。

他还不厌其烦地告诉我们:无为,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庄子也说,安之若命,顺其自然。

想必两位老人家一定是参透了这里面的甜头,才会一说再说。

可是,我们人类心智中的恐惧还是会拦在前面,心存怀疑,这样真的可以吗?

我前几天看到武志红老师的一个视频,说如何不晕车。

武志红老师是著名的心理咨询师,是我心理学的启蒙老师,暂且这么套套近乎吧!

我就是一个晕车的人,所以特别好奇。

武志红老师说,他去南极做的那个船,总是经过暗流,全船的人晕得死去活来,他却没事。

他说,为什么我们自己开车,就不晕,而坐车就晕,是因为我们的控制感。

当我们开车的时候,我们可以控制,坐车的时候,自己无法控制,但是,我们的心还是总想要控制,就形成了一种对抗和紧张。

如果我们可以放开自己,相信司机,相信领航员,船怎么动,我们就怎么动,这样就会好很多。后来他把这个方法告诉了船里的朋友,效果特别好。

视频里有五个字,特别触动我,“相信领航员”。

我们从来不相信我们有“领航员”,更别提相信的事情。

有人说,我就是我生命的领航员。这句话特别对,但是,这个你,不是那个去追逐、去行动的你,而是另一个你。

下面开始说我终于遇见的答案了。

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生完之后,要干啥,这老人家就又不说了。

后面的事,我在《太傻天书》里看到了续集。这也是我要给大家说的,为什么“无为”之后才能“无不为”的道理。

不过,这个事情我只能简单说说,大家就当看个科幻故事。

就是这个“道”生了很多“一”之后,这些“一”就跑到了宇宙的各个低级层次来体验生活。比如第一层次就好像是初一年级,我们地球属于第三层次,算是初三。

好好地为啥要体验生活呢?

因为开始的“一”要想再升级就需要补全自己还未圆满的部分。可是在高层次想补全自己太难了,他们的智慧不允许他们不知道什么。

于是,只有一个办法,就是分出好多“一”,抹去记忆,来重新读初三,然后找出漏洞,考试升级。

最后所有分出来的“一”,通过考试后,再纷纷回归,重新融合成那个最开始的“一”,一起升级。

为了配合这个体验,终极的魔法规则就造出了一个时间的虚幻,只要跳出当下之外,都会有分离。(分离的概念在“不瞎想”里有详细介绍)

这些分身的“一”就在各自的年级中体验无处不在的分离,体验分离的痛苦,然后发现其实没有必要分离,最后通过考试。

但是这个过程终极的“一”又担心这些分身的“一”遗忘得太厉害了,回不来可就事大了。

他就给每个“一”派了一个“领航员”,这个“领航员”早已为这个“一”设计好了最好的回归道路,并且可以无时无刻地指导这个分身的“一”通过考试。

接受一切,理解一切,不人为地造作,不去与世界对抗,别瞎想,别瞎动,顺其自然,专注当下,成为自己。

就是这样,这个分身的“一”就会在“领航员”设计的版本中,越来越智慧,越来越接近真实的自己。

而这个领航员其实就是超越时间之外的我们自己。那个没有降级分配之前的真实智慧的自己。

有点绕啊,抱歉,说了半天也不知道说明白了没有。

如果大家觉得这个故事有点意思,那就去看看《太傻天书》,里面更有意思。如果大家觉得这个事太扯了,那也不是我扯的,是太傻扯的,你就说他去吧,反正他也已经不知道被多少人说成神经病了。

对了,就算考试没过去,也不用担心,就是多流浪一些日子,多换几个初三而已,回归是早晚的事。

这就是老子和庄子反复告诉我们的,不要去自己瞎折腾了,“无为”是因为有一个更智慧的你,帮现在的你“为了”,所以,顺其自然,安之若命,好好地做自己,专注地活着当下,最后一定是“无不为”。

这回知道老子为什么总有一种“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的气质了,因为他知道,人生在世不过是一种体验。说得再多,大家没有体验过也不会去思考,不会相信。

就算是让我早十年遇到《太傻天书》,我肯定不会去理会。我有理想要去奋斗,有事业需要去打拼。

可是,当我走过那样一个历程,经历过付出了所有努力,用尽所有办法,却依然撼动不了那个结果的无奈和痛苦。我别无选择,只能安之若命。可是,当我放下那个执念的时候,我却发现,命运的馈赠开始翩然而至。

也正是这样的经历,才会让我想去寻找这些问题的答案,想把自己入过的坑让大家蹦过去。

最近总是不厌其烦地推荐《太傻天书》,估计大家都快烦了!大概是因为书里面这段煽情的话吧!

于是,在这么多年后,我终于找到了你——我最亲爱的兄弟姐妹,你能打开这本书,能有耐心读到这里,这不是偶然的。这本书,是我们来到这个分离的世界流浪之前我对你的承诺。你曾经叮嘱我,无论重复多少遍都没关系,一定要让你完全记起你真实的身份和你本来就拥有的力量。而我之所以在这本书中那样不厌其烦地说了那么多遍相同的话,也仅仅因为——我在遵守着我对你的承诺,这是我对你的爱,我永远的朋友与爱人!

相关文章

  • 《道德经》的秘密

    《道德经》的秘密 何谓有为?何谓无为?《道德经》指出:“无为而无不为”。又曰“上德无为”,“无为故无败”....

  • 一悟(75) 无违而无不为

    无为而无不为。无为者,无违也。合道而行,顺势而为,适度而为,无所不为。

  • 2020-11-29(道德经第四十八章)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无为而无不为,无...

  • 擒贼先擒王

    故道在无为而无不为,教在无范而无非范。 道,无为是道,无不为也是道,那到底是为还是不为?考虑两头利后,遵从自己内心...

  • 空海浪花(12则)

    1 空而无执之后,才能无为而无不为。 空,不仅代表无住、无执,还代表着无限可能性,以及无限的创造力。 就像大地无我...

  • 《道德经》第48章

    翻译 研学应该每天增加;修道应该每天减少,减少再减少直到无为。做到无为就能无所不为;取得天下通常不能做事,忙于做事...

  • 《孟子》感言集之120:无为其所不为

    早起,高声朗诵《孟子.尽心章句上》,其中对于于孟子“无为其所不为,无欲其所不欲”颇有感触!孟子的无为与老子《...

  • 《道德经》第四十八章有感

    第四十八章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於无为。无为而无不为。 取天下常以无...

  • 道德经(一百七十五)> 损之又损

    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也。 【注释】 无 【感悟】 <感悟源于作者本心,不含学术分析> 这句话是接着上...

  • 无为而有为,无为而有所不为,无为而无所不为

    出自老子《道德经》第三十七章“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无为而有为,无为而有所不为,无为而无所不为的意思是: 即顺应自...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为什么“无为”之后就能“无不为”?终极秘密,原来如此!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osbzn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