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拾光的千靥 | 来源:发表于2018-03-01 23:25 被阅读7次

    此世与彼世的结界上,有一扇门。

    门的这边,是“生”;门的那边,是“死”。

        很少有人敢正视这扇门,更少有人敢去挑战这扇门。

    这扇门让人惧怕。

    然而人类关于这扇门的探究,千百年来未曾停息。

    伟人推开这扇门的时刻,是举国震动的时刻。

    我想起呕心沥血的周总理,为国家奔忙一生,终是推开这扇门无憾而去,人们站在门外,纵万般不舍,也只能十里长街相送;我想起站在红梅间和蔼笑着的闫肃老人,似乎不久前还听见他“风花雪月”的笑谈,当从电视上得知老人已跨过这扇门而去,连在病床前播放他生前创作的歌曲也没能挽回,内心久久不能平静;我想起“最贤的妻,最才的女”,语文课上老师诵读的《百岁感言》仍响在耳边,不久后,杨绛先生携满身风华,亦推门而去……

    因种种牵引,我们有幸与伟人们的故事贴得格外近。他们仿佛可以永远站在“生”门这一边,用自己的风度、自己的才华、自己的情怀,引领着门的这一边千千万万的人超越生死,去追求比生死更重要的东西。

    然而终究没有人能实实在在地超越这扇门。一位又一位伟人最终跨过这扇门的时刻,也是万千人一次又一次审视这扇门的时刻。我们便都知晓了:这扇门,谁也逃不掉,避不了。门的这边是“生”,门的那边是“死”。

    然而让这扇门显得更让人敬畏甚至惧怕的时刻,来源于身边。

    爷爷的去世,让我更加不敢去探究这扇门背后的奥义。

    上一年还笑眯眯地看着我和父亲玩“石头剪刀布”的老人,下一年就躺在了病床上,再过了几个月,门一开,根本未给我们任何准备时间,老人便被带入了门的另一边。

    还有母亲的大学同学。过年前还在微信上喜气洋溢地发红包拜年,年后便得知,一场心梗,把他带入了门的那一边。

    门的这边是“生”,门的那边是“死”。

    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这些都是太让人难以接受的。

    我想,“门”被人惧怕的原因有二。

    其一是虚无。

    对于人自己——没有人知道门在何时开启,没有人知道门的那边是什么样子。门一开,人便从此世进入彼世,从此后的一切,便都再与此人无关。此后发生了何事——星球如何转动、社会如何发展、人事如何变化、我爱的是否还在、爱我的是否还记得我——一概不晓,尽归于黑暗和虚无。“生”门这一边再鲜活再辉煌的人,一旦跨过这扇门,不过都成一抔黄土。

    对于亲朋——“死了,就像水消失在水中”,逝者的音容笑貌再也触碰不到,一旦忆起,便心如刀绞。最可怕的是,时间长了,当亲朋想要从记忆库中提取回忆时,脑中却响起一个声音:“查无此人。”

    门是残酷的。

    其二是门的附属品。

    普通人很少花时间去思索门的奥义,比起门本身,他们更怕的是门的附属品。黑白的葬礼、昏暗的烛火、呜咽的哭声、沉重的棺椁、压在黄土上的墓碑……门本身是没有附属品的,附属品都是人类的产物,他们使这扇门变得让人庄肃而敬畏,以此祭奠门那边的魂灵。

    门是沉重的。

    可门的那边真的有魂灵吗?

    我想,所谓魂灵,大约是人类创造臆想出来的寻求心理安慰的对象。因为生前有遗憾、有愧疚,而门的开启又是那么猝不及防而无力回天,来不及完满和弥补,故而想着到了门的另一边以后,能够继续完满和弥补。

    即将跨门的人如是,离门尚远却已敬门畏门的人亦如是。

    如此也可有一二得了。

    一切既始于遗憾和愧疚,我们何不在门开启之前便尽最大努力去完满和弥补?何必等到门开启之时方才醒悟继而悔恨?我们何不好好活,无愧于亲人,亦无愧于自己?我们何不好好爱护自己,尽自己所能,使门这一边的生活灿烂而无憾?

    我想起《昭奚旧草》里的奚山与扶苏——

    死何益?生何益?死了固然无用,可活着又有什么意思呢?

    生何益?死何益?活着固然没什么意思,可死了就什么都没有了,所以请你活着,请你,一定要好好地活着呀。

    我想起《鬼怪》里的鬼怪和新娘——

    即将告别的恩卓说:“在世之人一定要更努力地生活,虽然偶尔会哭泣,但要笑得更多,活得更坚强,那才是对所承受的爱的报答。”恩卓推开门,眷恋回眸,门的那边,很明亮。

    我想起《无问西东》里陈鹏说的——

    “逝者已矣,生者如斯。”怀抱着爱与奉献好好活着,才是对生命的最大尊重。

    我想起《绝对小孩》里的一章——

    上课的时候,老师说,我们只有一个地球,所以我们要好好爱护它。披头想了想,举手就说,老师,地球只有一个我,所以你要好好爱护我。

    在门的这一边,你、我,都是最重要的。需要彼此好好爱护,需要自己好好爱护自己。

    在门的这一边,我们必须良好完成一整段人生。在慢慢走向门的过程中,我们不妨去体验所有的快乐,去体验所有的悲伤,去体验考试失败,去体验工作落后,去体验夜半观星,去体验雨中接恋人,去体验等待放学,去体验用功投入,去体验失恋憔悴,去体验斗志高昂。去尽可能多体验那些人世间的事情。与此同时,不要被这些体验所局限,要像活水那样,流淌不歇,直到跨过这扇门,永别。

    在门的这一边,在“生”的这一边,在种种体验里,我们的人生获得最大意义的完满。

    余华说:“死亡不是失去生命,而是走出了时间。是一种淡然。”

    人都要跨过这扇门。千百年来,人类对这扇门的思索与探究,不过都是为了拥有在跨过这扇门时真正从容而坦然的境界。譬如帝王的流芳百世,譬如壮士的从容赴死,譬如将军的马革裹尸。

    “我知这世界,本如露水般短暂。

    然而,

    然而。”

    然而生命里终有些大浪淘沙后留下的瑰宝,在“生”门与“死”门的交界处熠熠生光。

                                          ——后记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oscox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