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教育散文哲思
质疑精神的正确打开方式

质疑精神的正确打开方式

作者: 老碗哥 | 来源:发表于2019-06-17 21:48 被阅读1次
    质疑精神的教育目标,是防止人们盲从,凡事从客观真实性出发,建立真正属于自己的认知。
    质疑精神的正确打开方式

    一次在群里聊天,有位年轻妈妈发出一篇文章。大致意思是说女儿通过学习,学会了质疑精神,她很欣慰。于是写这个文鼓励让大家见证一下。

    文中的内容讲女儿课本上有篇文章,是爱因斯坦和一个小女孩的故事。由于爱因斯坦个人生活方面非常邋遢,也不爱孩子,连自己的孩子都很少去理会。结果和一个小女孩的接触中,接受了这个小女孩的善意提醒,改正了生活方面这个邋遢不修边幅的坏习惯。

    而这位年轻妈妈的女儿,则认为爱因斯坦不爱孩子,不喜欢与孩子交往,更不会接受一个孩子的建议,还把几十年的习惯都改正了。整个故事是瞎编乱造,不符合真相。一句话,课本上这篇文章,是不真实的,骗学生的。

    这位妈妈对女儿这样的质疑精神,表示非常高兴,认为值得保持和发扬下去。

    整个情况听起来似乎哪里不对劲。于是我就问她,如果是这样,那你是打算让女儿学习这篇课文要表达的中心思想,还是因为不信这是真的而不去学习呢?

    质疑精神的正确打开方式

    回复果然是我所料——既然是瞎编乱造的假故事,为什么还要学它。而且,不但不学习这篇文章,还把所有的情绪都满满地倾泻在各个地方。认为课本上不应该出现“假故事”蒙骗学生。年轻妈妈对女儿这些思想表示大力支持和表扬。这就是她写这篇文章的意思。

    大家到此也都明白了吧!也许也会有很多人觉得,没毛病!这个女孩和她妈妈的质疑精神,发挥的非常好,值得拥有!

    也许,可能,大概吧,还真有很多人会把质疑精神学到这个境界。我差点无语,继而胸中像是堵了块石头,又或是骨鲠在喉,不吐不快。

    正如文首所说,质疑精神的导向,本就是杜绝盲从,树立自知。即使是认同的道理,也要经过质疑,最终形成自己的道理。可如果这质疑精神用错了地方,用偏了方向,用歪了心思。这简直就是有百害而无一利。

    同样以这件“课文”为例来说。名人轶事或历史典故,无论是真是假,它要给人传达的信息,是具有教育意义的。我们需要学习的,正是从文中吸取它所要表达的精神,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获得学习的快乐和意义。

    而这位年轻妈妈的用心,是偏离了甚至是放弃了学习心态。而是用一种本末倒置的,怀疑人生的态度,对待一切。

    讲真,这篇课文关于爱因斯坦和小女孩的故事,是真是假,已经无从考证了。也不存在花费时间精力去考证它真伪的意义。也许故事本身就是瞎编的,但,这重要吗?

    《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有那么多故事情节,我们到底要学习什么,放下什么,其实我们许多人都是明白的。

    以这位妈妈的思维逻辑,就要先弄清楚这里面所有故事的真实性,才能学习它,领悟它!

    这不是笑话吗?

    还有一点非常重要,在这位年轻妈妈和她的女儿没有学习“思维课程”之前,她们并无这样的思维逻辑。也就是说,她们是积极地进行“学习”了,并积极地应用于实践,这才有了这样的“优秀表现”。

    由此可见,这学习要是学对了,就会提升自己认知水平,使人进步。要是学错了,学歪了,就会出现像这位妈妈这样的“雷人”现象。

    质疑精神的正确打开方式


    那这“质疑精神”该怎么运用才算没用歪呢?

    又一次群聊,有人发过来一篇小学五年级男生的“惊叹作文”。 光看作文内容,大家主要的谈论点,都是围绕着作文的文采,文笔流畅,措辞恰到好处,连标点符号都是归归整整,一处不差。

    按照大家的认知习惯,一个小学五年级男生,是很难写出这样有文采的作文的,谁办到了,大家佩服谁。它的重点在于作文的文采文笔,而非作文本身的思想性和教育性。

    当我也为这篇“非常不错”的作文惊叹不已之时,不由得地多看了两遍。就在这,我发现了一些“不对劲”。经过仔细地查看,我得出一个结论——这篇作文的作者,并不是一个五年级学生。而是极可能他只是照抄下来,或者背诵后再写上去的。因为全部的信息,只是一张手机拍图而已。就连是不是这位学生亲自照抄的,都值得怀疑。而所有怀疑的起因,也不是主观上为了怀疑而怀疑,而是在手写作文这张纸上,发现了一些“蛛丝马迹”。

    这和警察破案有点类似。客观存在的“蛛丝马迹”,让人不由得质疑这篇文章并非来自五年级小学生之手。如果不是,那么所有的信息将失去存在的意义了。

    这是正确打开质疑精神的方式之一。

    但这并不是最常见的打开方式。最常见的打开方式是这样的——

    当我们接受到某个信息的时候,首先从正面搞清楚它要给我们传达什么?然后再运用自己的认知,质疑它能不能实现这个目标。经过自己的考证,能或者不能的结论,这都将形成自己的认知。

    例如,有志者,事竟成。这句谚语告诉我们,一个人只要有志向,有志气,就一定能实现目标。可是我们也要质疑一下,能行吗?有志者和事竟成之间,真的是因果关系吗?如果是,为什么我从小立志,又经历那么多磨砺,还是没有实现目标呢?

    最后我们就会认为,有志者,事竟成。这句谚语,是鼓励人们不要放弃,要坚持,有梦想,就要行动,相信自己。说到底,它是一句鼓励人的话,而不是客观真理。

    因为一个人光有志气志向,距离“事竟成”,还有很大一段距离。这还需要很多方面的满足,才是事竟成的结果。

    又例如,“父母教育决定了孩子的一生”这个观点。如果也质疑的话,那么看看父母教育和孩子成败之间,会不会存在必然因果关系呢?父母良好的教育,一定,肯定,确定能培养出一个成才的孩子吗?

    如果是必然性的,就认同这个观点并形成自己的认知(非人云亦云型)。如果不存在必然因果关系,那么这个观点就站不住脚了。充其量是非常重要作用,但不至于是决定性作用。

    无论认同哪种观点,用质疑精神都要去质疑一番,论证一番,最后形成自己的认知。这才是质疑精神的正确打开方式!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质疑精神的正确打开方式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osctq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