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老师的建议下,去阅读这本《被讨厌的勇气》,原本计划每天1章,结果家里事情颇多,只能每天去阅读十几页了,预计本月读完。
心理创伤并不存在
心理创伤不存在?这个我不能完全认同。
认同部分。“决定我们本身的不是过去的经历,而是我们赋予过往经历的意义。”阿德勒老师的这个说的是很棒的,每个人的人生的确是可以自己选择的,选择如何生活。例如,一个人的原生家庭里如果总是否定、批评,就可能会造成对这个人的伤害,这个人不自信。但是,当我们意识到了批评与否定,我们自己可以去选择,如何生活?
不认同部分。有很多人是无法选择的,例如,这个受了伤害,但他只见过伤害,没有见过爱,怎么去爱呢?怎么去渴求爱呢?或是见过爱,但是不理解、不接受……再或者,很多人的心理伤害,会导致人的身体上的失能,这就很难去要求,这些人可以去选择。
原因论的总结。每个人的现状都是由于过往的经历所造成的,所以,错不再当事人?这个是弗洛伊德的学说吗?我暂时无法认同,一个哲学家应该会有辩证的论述,而不是这么简单的论述吧!
“过往所收到的伤害,引起了当前的不幸”,这个说法,我依然是不能认同,我更倾向于:“过往的经历,导致了现在的结果”。因为事情都是有双面性的,如果只是看到一面,显然是不完全的。
原因论和目的论。这个还存在疑惑。(读完下一章,理解什么是目的论了。)
愤怒都是捏造出来的
情绪是可以调节的。这个例子很震撼我,当服务员把咖啡撒到青年的衣服上的时候,青年是“受怒气支配而大发雷霆”,还是“因为大发雷霆而制造了怒气?”。大发雷霆是目的,而制造了“愤怒”这种假情感,而为什么领导把咖啡撒到身上不会大发雷霆呢?
更夸张的案例。如果正在和孩子生气、发脾气,为什么领导来电话,可以突然停下来呢?然后,领导挂电话,怒气值再次提升,开始训斥孩子呢?所谓“愤怒”,其实就是一种达成目的的手段,这就是目的论。
目的论的总结。所谓的受伤的情绪,所谓的无法控制的“愤怒”,其实就只是为了实现自己的某个目标而做的动作而已。例如,家长要跟孩子愤怒,夫妻之间一方要发脾气,领导间争吵或者对下属发脾气。可是家长为什么会使用愤怒的情绪来达到目的呢?这与家长过往的经历有关系吗?为什么更多的人都喜欢使用这种情绪暴力和PUA去达成目的呢?是因为基因的记忆,这样做最高效率吗?
情感的存在与情感的抵抗
不是在感情的支配下采取行动?对于作者的这个说法,我还是有些疑虑的。“人不受感情支配&人不受过去支配”,我们的痛苦不是无法改变过去,而是无法改变现在,过去已经成为事实了,我们不容易去改变,但我们可以改变现在,与其痛苦不如接纳现在,不如试着去改变。
“人是可以改变的”。作者的这个观点,我是非常认同的,同时,我也认同弗洛伊德的部分观点,一个人过往的经历确实会造成一定的后果,但是这种后果,是无法改变的。同样,一个人的现在也会造成未来的后果,未来的后果也是不可以改变的,但我们可以改变的是现在的做法,可以与过去的做法不同,特别是与父母、原生家庭、个人经验的做法不同。
而这种改变,并不是否定自己,而是接纳自己的过去,并尝试新的开始,人即便是成功,也可以更成功!即便是一直失败,也可以少失败一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