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最前面
本文章主要围绕PBL项目《个人战略课》VOL.2中P2—2对标人物作业讨论展开,主题是《如何深度分析对标人物》,总结出分析对标人物的N个方法。本来是小组所有成员对某位案主选择对标人物匹配度提出改进和讨论,但让人物提出是张邦鑫的时候,同处于教育培训的我们组,一下都来了兴致,结合自己以往掌握的信息数据,一起组队研究张邦鑫,这下让我们发现了更多关于对标牛人的奥秘。
贡献者:1班2组所有小伙伴:我们组
我们组全体小伙伴文章上篇为我们组讨论全过程,和每个人的输出。
案主汇报:
张邦鑫:好未来董事长
背景:80年,父母农民,家境较差,重视教育
拐点1:2002研究生期间兼职7份家教;打工赚钱;一年后创立学而思小学部
拐点2:2007融资;人员流失,给员工信心
拐点3:2010上市
内驱力:赚钱;为了小伙伴们的出路,形势所逼
收获:行业认知,培训机构发展路径;做精做细,寻找市场机会,考虑团队发展,敢于和资本打交道
点赞官1: 匹配度比较高;
点赞官2: 学习到的内容略宽泛,和教育培训的关联不大;
刀斧手1: 用新精英对比;融资原因是员工流失的这个信息是否靠谱;
刀斧手2:相似性弱;没有分析破局点,资源具体是怎么拿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没有探究;没有深挖他成功的点。
忍者1:挖不深,可能要换一个对标人物;发挥创意,可以考虑借鉴失败案例;可以研究社群,书籍啊
忍者2:应试教育是市场刚需,和案主本人的思维逻辑产品,可能客户是高知父母,规模不大;改换赛道或者教育用户;思考多大规模才能吸引资本;可能走不了张邦鑫路线
邓春春(关注可取点和团队感受)
个人物身上哪些闪光点吸引了我?最让我佩服的点是?其次思考如果想要全面了解这个人的途径,且在对标过程中平衡对标人物的匹配度。
昨天的讨论,前段大家集中就组员史圣选择张邦鑫为对标人物的匹配度进行讨论,后半段就张邦鑫本身人物,大家所知道的信息进行共同分析。我所感受到,
1是对对标人物取可取之点,不一定全数模仿;
2是组团研究行业大佬超级酷。
李媛—思维导图—重庆(关注破局点和趋势)
我们都在教育一线工作,但是有些人能实现弯道超车,一定要比别人多看到了两步,我特别想GET到关于张邦鑫的商业突围点以及具体是怎么突围的。如果有他的进一步操作打法更棒也就是关于人工智能时代他的这种培训模式他的下一步打法的洞见。
另外这个课程个人战略课程是不是可以和愿景课程结合起来?
陈家宝—儿童教育培训—西安(关注个人价值观、管理战略和管理细节)
我更感兴趣的是张邦鑫的人格特质,不抛头露面,难以查询的个人信息,战略目标的明确,以及质大于量的要求。
能够明确感觉到他内心的坚定程度,即使在龙头老大的围剿之下,依然面不改色,甚至一开始的价值观就和他人不一样,例如:学生可以随时退费。按照他的话来说就是,没有提供相匹配的服务,退费难道不应该吗?他是很清楚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
我认为张邦鑫身上最吸引人的是对自己价值观的认同和坚定,外在压力再大,都可以遵循自己内心的声音,用正确的方式去做正确的事情。
吕贺港—生涯教育—上海(关注底层价值观和战略架构)
做七份家教、一年后便创办学而思,表面上看是一个快速创业的案例,背后其实蕴含很多底层战略架构。
欲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为什么他会做家教?那是因为从小的成长背景让他觉得教育对一个人非常重要,这个底层价值观是无可取代的,而且估计很早已经在内心种下种子。兼职家教的过程,恐怕他不会只单单的完成教学过程,他对未来的思考以及对于未来创业的打算可能早已了然于胸。
在我看来,稳固的价值观和持续不断的思考和奋斗是他成功的关键!
胡齐琦:(关注思维方式、管理手段、教育经历)
对于张邦鑫,我觉得最重要的一点还是他很早着手解决了培训业的共通弱点。就是对培训机构对好老师的依赖,通过对教研的重视,让好老师的教学方法成为公司的资产,并且不断迭代。现在的BT学院也是这么做的,这样教学质量就会高而且稳定可控。张邦鑫能够在早期有这样的远见,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这也是学而思和其他机构不一样的地方吧,重研发重技术重稳。这种对教研的重视和稳扎稳打的战术,和张邦鑫本人的教育经历应该也有关,理科生,北大硕博连读
荆磊-教育-天津:(关注资源整合,地域、教育背景)
我认为张邦鑫的后续能够做成这么大规模的教育品牌,跟他的学校出身和身边的资源是非常重要的。
飞飞助教:(关注底层驱动力)
俞敏洪向左,张邦鑫向右:http://www.sohu.com/a/258217354_701595
“如果说俞敏洪的商业启蒙来源于母亲,张邦鑫的商业启蒙则是因为穷带来的恐惧。”
三层幕布来看,张邦鑫从小生活环境给他带来的不安全感,是他的生命底色吧,这也是对在那么学科教育培训中他为什么脱颖而出的一个解释。
史圣
案主反馈:
讨论下来,大家理解各有不同,觉得是挺好的补充。
之前我可能更侧重某一些特质,而大家有些关注可复制性,有些关注整体战略,有些关注具体策略,我觉得都是挺好的补充。
可能大家背景不太一样,比如英雄、媛子老师是教育行业背景,而我之前一直在企业,所以有些问题大家的关注点可能不同。比如说企业战略、企业家个人战略,可能伙伴们会有不同的认识。但是作为企业里的人(我之前在陆金所做商业分析师),不太相信也不会照单全收一些信息,反而可能会更关注于一些能触动我的细节。
1、跨行业的原因--家教实践发现市场
实践中发现市场,和很多盲目的跟风口跨入陌生市场(在风口上猪也会飞的理论),是不同的
2、发展节奏--从一个点做起
这和现在流行的一上来就愿景做平台的趋势,也是不同的
3、解决公司发展瓶颈的问题--融资上市
其实融资上市并非都那么光鲜,是一件风险很大的事情,很多企业毁在这个环节,能够运用好这个工具解决公司发展的矛盾,并且延续至今,是很值得研究的。
陶冶-高校老师-江苏:根据大家的讨论,以张邦鑫为例,我专门结构化的写了一篇《如何深度分析对标人物——以张邦鑫为例》的文章。
点击下方链接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