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初读《茧》这本书还是在16年的收获杂志上,当时只读了前半部。这本书保持了张悦然一贯的细腻手法,她是个善于把琐碎的生活写得很传神的一位作家。
这样的人,都是很热爱生活的。
就像她在扉页上写道:
真正的爱,是明白爱你有多困难,还选择爱你;真正的长大,是知道生活的真相,依然热爱生活。
小说穿上了一层悬疑的外衣,却裹着人性的内核。与张悦然从前的书写有了很大的不同,她开始关注时代,以及时代在多代人身上的联系和体现。也通过这些,去探寻人性深处的善与恶。
但依稀还是可以嗅得出,小说改编自作者童年时代的一件真事。她花了将近七年的时光,走访,回溯,以期还原事实的真相。
当时被这本书吸引,则是因为小说人物的真实性。张悦然的小说里,总有种幻灭的美感。
时隔近三年,我买来这本书开始从头看起。
-2-
小说的叙述视角和方法无疑是焕然一新的,她分别以男主人公程恭和李佳栖的视角来回忆往事,二人在一些事情的回忆里稍有偏差,而历史便是在他们两人的记忆中渐渐浮出水面。
事情发生在文革时期,程恭的爷爷程守义从战场归来后做了这所医科大学的领导。而他并非学医出身,雷霆手段的程守义借助文革大潮开始打压那些有真才实学的人。
佳栖的爷爷李冀生首当其冲,虽然作者没有明确交代,李冀生是否是导致程守义成为植物人的真凶。但小说的种种迹象表明,在1967年的雨夜,在医科大学的“死人塔”中,应该是李冀生伙同汪露寒的爸爸一起把那枚钉子钉入了原本昏迷的程守义的脑中。
读张悦然《茧》而这个夜晚也像齿轮一般,将李,程,汪三家人裹挟入命运的传送带上,影响了三代人的人生。
而小说主要是以第三代人,即程恭和佳栖这一代人的人生轨迹来回溯。程恭和佳栖生长在几近相同的家庭环境下,自童年时代便缺少父爱。
但佳栖又是比程恭要幸运得多,她的爷爷是院士,整个家族的荣誉让她不曾受过外人的横眉冷眼。但程恭就惨很多。
小说更像一部半成品,两个核心秘密最终都没有揭示确切的答案,有的只是猜测和推断。
秘密的另一个核心是多年以后,汪露寒的爸爸畏罪自杀,汪家遭受近乎毁灭性打击。而汪露寒的人生也几经起落,内心皈依基督,每日偷偷去医院照顾程守义。被程家奶奶发现后,植物人程守义竟失踪了。几经探查,一无所获。
小说浓墨重彩地渲染了,这三家人不同的生活状态和心理状态。有人因歉疚自杀,有人因内疚暗地里帮助程恭,也有人始终“铁石心肠”,心安理得度过余生。
书透到此结束,谨以其中我很喜欢的片段送给你们。
-3-
“他怕痒吗?”你(佳栖)问。
“不知道啊,你自己试一试看吧。”我(程恭)很高兴你对植物人爷爷那么有兴趣。
……
“他会做梦吗?”你又问。
“这个……”我彻底没有想法了……
“他应该还是死掉比较好。”
“是啊,大家都是这么说。不过没办法,他卡住了。”
“卡住了?”
“就像一盘卡住的录像带,不能后退,也不能前进。”
“为什么会卡住呢?”
“不知道。可能阎王爷那里还没有安排好他的床位吧。”
“不过其实卡住也挺好的,死了之后就要再投胎,重新学说话,认字,还要再上一遍小学,想一想就觉得累。”
我尤其喜欢这一段的描写,这是他们小时候在病房见到植物人程守义的对话。很符合小孩子的思维,充满了想象力和童趣。
世界上的事大抵如此,走着走着就忘了初衷,偏离了原来的道路,可是四下望望,好像也不算太糟,就继续往前走了。
张悦然
最让人寒心的不是一个人对你生气或失望或伤心,最让人寒心的是一个人对你没有情绪。
-4-
在家的这段日子,我过得很安静。每天读书,发呆,听音乐。时光像风一样从我身边呼啸而去。
我发现回家前制定的那些计划,一个都没有完成。我总是这样,不喜欢被逼着往前走,但若真的随心所欲,又忍不住放纵自己,无法做到自律。
这也许就是这么多年来一事无成的原因。对自己不够狠,惰性太大,一篇本已构思好的小说被我搁置了半个月。
有那么多的瞬间,对纷繁的所见所闻有所感想,却任凭它被淹没。很多人之所以能成为作家,天赋当然很重要,但好的写作习惯才是决定性的。
所以,要养成一个好的生活与工作习惯,这样才不会辜负自己的梦想。愿你也是,让我们在共勉中一起进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