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苏东坡传》

作者: 禅静一生 | 来源:发表于2018-07-18 06:37 被阅读201次

    没有读林语堂的原著《The  Gay Genius》,只是觉得林语堂的原著书名有点接受不了。虽说他当年取意与今天完全不是一回事,本人还是热爱方块字,对母语的情义超出所有。读的是湖南出版社出版,张振玉译的这本。

    说老实话,感觉林语堂先生因为爱屋及乌,把苏轼写的特别神了。说苏东坡是“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造酒试验家、一个工程师、一个憎恨清教徒主义的人、一位瑜伽修行者佛教徒、巨儒政治家、一个皇帝的秘书、酒仙、厚道的法官……”字里行间感受到那种膜顶崇拜。

    书中最为突出的地方为架起东西方的桥梁还进行了类比的解说,方便异族们更好定位而理解。一想到世界各国人们一起感受苏东坡,心里又油然而生一种民族自豪感。这种文化自信的力量是从来没有这么强烈的。大约有苏东坡的精气神在宇宙中弥散。

    读《苏东坡传》 读《苏东坡传》

    其实还不识字的日子里,“苏东坡”就在耳边回荡了。在那缺吃少穿的日子里,大人们总会拿苏东坡的小诗来安慰自己。“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

    记忆中无论居住在城里还是乡下,哪怕是蜗居阳台都少不了竹(文竹)。外婆曾给我们做的布鞋还用竹子干硬的叶壳糊鞋底了。那些“胸有成竹”的大气成语,记忆中也有苏东坡的影子。

    成长的日子里苏东坡的诗曾经还被父亲拿来考我和姐姐,考绩即过年压岁钱。小小的黑板上我歪歪扭扭填写名句里的关键字词。

    “水光潋滟晴方好”的潋滟, “山色空濛雨亦奇 ”的空濛,“淡妆浓抹总相宜 ”的淡妆浓抹。记得姐姐写成“浓妆淡抹”,还和爸爸生气说,都一样。“蒌蒿满地芦芽短”的蒌蒿,我败给了姐姐,她毕竟比我多读两年书的。可是总体的满分数我的多。姐姐说诗该考李杜,爸爸却拿苏诗来出题,太不公平太意外了。

    爸爸没多说啥,从眼神里看得出对苏的同情和深爱。他用并不地道的扬州上海话念“明月几时有”直到我成年远嫁中秋见月才顿悟那份思亲念家的况味。

    经历过文革的父亲,曾有与亲人失联的经历,双膑被损,劫后余生。当然更懂得珍惜一切。而我青春气盛说走就走,好让难得团圆的一家饱受分离之苦。父亲总说睡不好觉,一有什么我驻地的不良信息就担心得不得了。无论多晚非要通上电话不可。印象中父亲总会用各种字体默写“大江东去”我特别疑心是不是生长在长江边的汉子们都有一种特别的情怀——与生俱来的赤壁豪情。

    苏东坡是最能随遇而安的,因为随遇而安所以他可算是历史上最能干的诗人。他种地盖房子设计庭园无所不能。三潭映月至今都还是颇有韵味的一景。一个不断招人嫉妒、多次无辜被中伤却一直保持乐观向上、率性本色的烟火诗味真是太了不起了。

    2007年夏自驾车抵达海南,打算最末两天前往儋州的。不料遇特大台风即临,一行人早早离岛返回。到现在为止还是没有抵达儋州,心里还真瞧不起自己啊!

    一边读着东坡小传还一边在反思自己,执行力太经不起考验了。十多年过去了,我的儋州行该提上日程了吧。

    读《苏东坡》

    当循着东坡足迹,走完他走过的路线时会是怎样的感受呢?我有点期待这天的到来。但愿有同游之客一路相伴。

    俯仰天地间,我感觉到国人一直都有东坡的气质神韵——苦中作乐、不卑不亢。其实读东坡,也就是在感受一颗坚韧不拔的民族之魂。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 禅静一生:本来以为到台北故宫可以一览苏东坡的《寒食帖》,不巧人家就是不展出来。大约是客流量和层级不够吧。
      • 长衣倍倍:周围很有几个朋友都在研究东坡先生,谢谢静老师喜欢,这是我大四川的骄傲,也是古今文人的楷模。
        长衣倍倍:@禅静一生 深受古今文人爱戴的:+1::+1:
        禅静一生:@长衣倍倍 对啊,楷模。

      本文标题:读《苏东坡传》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osmnp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