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这一年度大戏刚结束,铺天盖地的事件、舆论此起彼伏。
最常见的是两个极端,要么是哪里的孩子承受不住压力自杀,可叹可惜;要么是哪里的孩子几万张试卷的勤奋努力,可圈可点。
依我看,这样的案例根本不具备教育的普遍性意义,就不适合作为新闻公之于众。但最终拿来大肆炒作,不过是媒体借着高考的话题,通过吸引受众眼球搏得流量的粗鄙手段罢了。
甚至说严重一点,不仅没有教育意义,还可能带来舆论的负面导向,让那些本来心灵出现问题的孩子看到了毁灭自我的方法和途径,让那些本已陷在书山题海身不由己的孩子又抗上了榜样的压力。
年年不变的高考,代代不减的压力,孩子们是多么的不容易。学校里,在以本科率、尖子率为标准的考核体系下,谁在意德智体美劳?谁又敢追求素质教育?恒久的“比、学、赶、帮、超”使哪一位学子能超然于应试?地域、人口的压力使哪一位学生不是负隅前行?
在家庭里,望子成龙的殷切希望难道不成为孩子的压力?面对孩子成长的小插曲、成绩的波动、失败和错误,家长比孩子更焦虑,他们只将学习奉为神明,孩子被忽略的心灵无处安放,可能就演变为日后叛逆和心理问题的温床。
真正枯燥的两点一线,这一端学校压力不减,那一段家中继续上弦,孩子每日的心都是紧绷着,哪里有青春的独白和思考,哪里有烂漫的脚步与时光?这样的氛围,谈何减压?这样的心灵环境,在面对高考时,岂是一时的放松就能解决问题?
孩子们比谁都想在快乐中学习,在成长中经历,但生活、教育和社会的环境不允许,进而也就失去了创造、想象的能力,失去了坚强的心灵和越挫越勇的锐气。为孩子们惋惜,不但是被逼的,却还要背上脆弱的锅。多少媒体争相报道,评论现代孩子的心灵不堪一击。难道这是孩子的错吗?哪个孩子的出生不是一张白纸,哪个孩子的成长不是在家庭、社会打造出的模子里?你将花苗亲手浇灌培育,长得不称心如意,只怪苗儿不怪自己,这又是什么道理?
孩子不是学习的机器,也不是给他好吃好喝,就理所当然应该学出一番成绩。扪心自问,孩子们学业的成果,成为多少家长的脸面和虚荣,炫耀和资本?又成为多少父母付出的回报,或者是他们未完成心愿和理想的再实现?都说父母之爱是何等的无私和伟大,谁知有多少父母的爱却夹杂着隐隐的狭隘和私心?
孩子是独立的生命的个体,是多彩绚烂的生命种子。他的成长是过程,需要教育、引导、扶正、耐心,甚至是等待,等待他作为鲜活的生命,独自经历成为一个拥有健康人格的人,所必不可少的探索,而不是拔苗助长,在各方要求和控制下,不停地被灌输不符合他自己个性特点的,他人的价值观和成长经验。
我见过温良教育的家庭,父母都无一不是将孩子做为独立个体而有尊严地对待。他们以谦逊温和代替恼怒急躁,以爱和理解代替控制和操纵。不会按照自己的意愿一味地要求或纠正,而是在理解孩子的心声,尊重孩子的存在,看到孩子个性特点、习惯秉性、行为方式的基础上,以孩子能接受、可适应的方式引导和教育,为孩子营造最大范围的人性自由和最值得信任的安全港湾。
而在这样环境下成长的孩子,不论是平凡还是出众,都有着拥有独立见解、稳定的情绪、开放的思维、以自己的方式看待事物等特点。这样的孩子,也大可不必担心他的未来。因为在离开父母和校园的庇护前,他已经学会了如何成为自己,具备进入社会后独自闯荡的健康人格和成熟心理。这是父母的教育和孩子的努力相互配合的结果,离不开任何一方对生命的尊重和领悟。俗话说“先做人后做事”,如此看来,重视孩子如何成长为一个人,比重视成绩的高低好坏更重要。在将来面临的社会和生活中,心灵的健康更能发挥益处。这一点,想必是那些在孩子的成绩上拼死纠结的家长没能想明白的。
最后,以法国启蒙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卢梭,在《爱弥儿》中的一句话为结语吧——“我们对孩子是一点也不理解的:对他们的观念错了,所以愈走就愈入歧途。最明智的人致力于研究成年人应该知道些什么,可是却不考虑孩子们按其能力可以学到什么,他们总是把小孩子当大人看待,而不想一想他还没有成人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