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中,我们经常被同事赞美,也经常被自己的客户说感谢:你真的帮到了我,被至亲的人表扬的次数,却寥寥无几。相反,更多的时候,我们用批评代替鼓励,用伤害代替热爱。
在我们很小的时候,不暗熟人情世故,也对父母有绝对的敬仰,那时候,父母口中的真棒,你是我的骄傲,是一种对自己的绝对认可。那时候,很多初为我们的父母,他们无法开口,可能是受到爷爷奶奶教育的影响,他们觉得,在我们面前要绷着脸,严肃一些。那时候,我们最害怕的是父母亲突然如晴天霹雳一样发泄自己的情绪,也害怕父母因为自己的一点点过失横加指责。那时候,我们很小,不懂得我们被批评,原因其实并不在自己,而是父母的过错。
初为父母,很多人都不懂得自己该如何去做!的确,作父母这件事,先前的经验不一定有用,每家孩子的情况不同,也不能参考。归纳一下自己想要的孩子是什么样的,如果自己想要一个能够终身学习,持续成长的孩子,在孩子小的时候,要给孩子一个深深的烙印:爸爸妈妈爱学习,而且因为学习获得了一些尊重与认可。如果想要孩子懂得感恩,父母亲就要懂得感恩,比如赡养父母,善待朋友。总而言之,言传身教胜过千言万语。
父母亲稳定的感情也是孩子健康成长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从小到大,对自己以及其他孩子分享的经验总结得出:没有不好的孩子,只有不懂得如何教育孩子的父母。在中国农村学习的那段时间,曾经亲眼目睹过父母亲为了赚钱,把孩子丢在家乡,成年在外务工,等春节以后才回去看望并与孩子建立联络感情。基本上,90后好多都是这么过来的,在父母回来的时候叛逆、闹腾,目的就是把父母留在身边。留不住的时候,就在学校闹事,然后让老师通知家长。孩子的这种叛逆,是父母给孩子的爱与关注不够,社会上因为这样出了很多叛逆少年。以笔者的观点看,错不在孩子,而在父母。父母的陪伴,是孩子身心健康的动力。
比起陪伴来讲,更需要尽快解决的是社会贫富差距带来的人口流动,为了孩子更好的未来在外拼搏的父母,其实也是有苦不能言的,他们大多数懂得陪伴孩子成长的重要性,现实情况却不允许他们这么做,背井离乡是无奈之下的选择。目前,就这个社会难题的解决方案,还尚无定论。
笔者也曾想过,如果能够用教育感化孩子,用交流让父母能够懂得每一个孩子天然的可塑性与创造力,是否会成为这个社会前进的一些动力呢?培养孩子与给孩子良好的成长环境,是我们这代人需要努力思考并解决的问题。(感恩教育)
让亲人之间懂得表达爱,懂得互相理解,让父母与孩子的之间的裂痕融合。能够在每一个家庭感受到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爱,也许是我们以及整个社会共同完成的课题。(爱的教育)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