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本文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磨剪子来——戗菜刀!”
你对这一声吆喝是否还有记忆?
有点年岁的人应该都会记得,曾经多么熟悉的场景!一位饱经风霜的男子推着一辆破旧的自行车走街串巷吆喝着,车上载着他的磨刀工具箱和一条长条凳,遇到生意便就地支起板凳开始干活,风里雨里不停歇。
他们曾是当年社会上不可或缺的手艺人,老百姓生活清贫而简朴,家里的菜刀、剪子恐怕要用上几十年,哪家不得裁剪衣服做针线活?一天三顿饭顿顿得用菜刀,用钝了是常有的事,磨刀师傅一来常常要排半天队才能轮到自己家。
小时候,我最喜欢看磨刀人磨剪子,磨剪子他们有专门的工具,长长的原木上横绑着一块磨刀石,像一把弓箭,所以他们把骑在板凳上磨剪子形象地称之为“骑马拉弓射箭”。只见磨刀师傅骑坐在长条凳上,先是用一把小刷子从吊在板凳腿上的瓶子里蘸点水洒到磨刀石上,然后两手握住剪刀的一侧刀刃,上下用力磨起来,中间还要往磨刀石上洒点水降降温,一两分钟时间就磨好了,但最关键的是最后一步的“一锤定音”,师傅用一把小锤往剪刀的铆钉上用力一敲,嘴里说着“好了!”,然后递给身边的大娘婶子或者小媳妇,有那不相信的,用一块烂布试试,果然较先前锋利许多。你别看这活简单,其实也很有技巧,磨刀时刀与磨石的角度很重要,会磨的三两下磨好,不会的可能会把一把刀磨废。真是三百六十行行行有门道!
“磨剪子来戗菜刀!——”这声音是那么悠远亲切,在长长的岁月中带给许多人温情与慰藉。
但不知何时大街上渐渐不见了他们的身影,人们似乎也不需要磨刀师傅了,家里的刀钝了就用简易磨刀石蹭几下,年轻人常常点外卖,家里的刀只做个摆设,这门手艺怕是要失传了。
今天下班后回家,在小区楼下竟然见到了磨刀人,这男人大概五十多岁,农民工模样,正骑在长条凳上用力磨刀,磨刀石斜绑在凳子上,有专门的工具固定,凳子下是他的木头工具箱,看起来很有些年月了。
这人很快磨好刀,递给眼前一位大姨,大姨很惊诧:“就这几下就磨好了?””你试试就知道了。“大姨接过刀用拇指试了试刀刃,满意地点了点头,随即扫码付了十元钱。十元钱,感觉并不便宜。眼前又围过来几个人,磨刀人见状赶紧推销自己车篮里的菜刀:”看看我这刀……“不过大家也多是只看不买,毕竟,菜刀不是衣服,需要那么勤地更换。
“磨剪子来戗菜刀!一条板凳两条腿,两轮小车呀迎风追,一块砖头呀常洒水,,冬寒夏暑呀无所畏……”这是于洋《夕阳醉》里的歌词,歌曲形象地唱出了从前磨刀人的辛苦生活以及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这歌曲渐渐成为曾经岁月的遥远记忆,每当唱起它,便会记起一段时光,以及那段时光的所有一切。
时光不返,记忆不灭。
“磨剪子来——戗菜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