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和同事聊天的时候,聊到我最近刚做的文章。
我一如既往的询问大家,关于文章内容有没有什么建议?各自的阅读喜好大概是怎样的?
同事们沉默了一下,竟不约而同的回答:“拒绝鸡汤!”
想了想,我大概是从小鸡汤喝多了,脑子里都是汤水了。上中学的时候,为了写好老师们所谓的优秀作文,买来好多含有鸡汤的名人故事书,然后懵懵懂懂就灌了自己一肚子的鸡汤。至今,还没消化完全。
我也忘了是什么时候,鸡汤就广泛充斥于我们的生活了。
而在我上了大学之后,心灵鸡汤这个词就快速变质了。人人、微博、微信上哪儿都是所谓的心灵鸡汤小段子,起初见了还觉得不错,有点哲理、有点思考。可见得多了,就开始恶心,像得了鸡瘟,绵绵无力(虽然我也曾转发过)。
网络知名作家和菜头说:“如今要在网络上表明自己高贵冷艳的身份只需要做三件事情:反对中医、支持转基因以及唾弃心灵鸡汤。如果偏文艺,则需要缅怀民国时代、听独立音乐以及唾弃心灵鸡汤。如果偏公共路线,就必须写评论、搞慈善以及唾弃心灵鸡汤。”
怎么说,这就和看朋友圈一样:我并不期待你看,但期待你在;我并不期待你回,但期待你赞。
鸡汤灌下去,表示我关心你,好东西就是要一起分享。点赞点一下,表示我已收到,朋友情谊天地可鉴。
对于心灵尚不成熟、缺乏生活经验的青少年(尤其是我这种)急欲解答人生困惑,对鸡汤的需求极大。可是人生的问题毕竟不是读几条现成的“箴言”、“哲理”能解决的。懂了那么多道理,最后过不好一生的依然是你。当年龄渐长,生活经验日益丰富,就会发现鸡汤箴言相当空洞无聊。
“盖茨不会告诉你,他的母亲是IBM董事,是她给儿子促成了第一单大生意;巴菲特的书只会告诉你,他八岁就知道去参观纽交所,但不会告诉你,是他国会议员的父亲带他去的,由高盛董事接待的;任志强的爹是部长;潘石屹的老婆很优秀……”看完这个段子,那些励志类的心灵鸡汤就这样“毁”了。
至于说,心灵鸡汤和金玉良言有什么不同——“前面有个坑,你腿刚要往里迈,我在旁边喊‘小心,别掉坑里’就是金玉良言。我对你说‘世界上的路不都是平的,走到某些地方会遇到坑’,这就是心灵鸡汤。”也就是说,你平时正在喝的那碗鸡汤,在你真正需要解决问题的时候恐怕帮不上任何忙。鸡汤只是鸡汤,它可没给你配一根汤勺,何况,那些古老的鸡汤都早是陈年食品,早已变质。
同样一杯茶,和尚品到的是禅,道士闻到的是气。而你明明喝的是水,为何一定要转发成“心灵鸡汤”?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