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这句话出自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史记》的第一百二十九章“货殖列传”。 意思是说天下人为了利益而蜂拥而至,为了利益各奔东西。指普天之下芸芸众生为了各自的利益而奔波,且还乐此不疲。
是啊,人活在这个尘世,谁不是为了这张嘴呢?这是人的最基本的需求。也是生存的首要。
在满足了人的生存需要后,如吃,穿。其次便是住了。
如今,住在人们的收入占比上几乎是60-70%,大城市有时高达80%,住房的持续上涨,使人们的生活水平消费及保障有所影响和下降。
一线城市,一套房子几百万。北上广深,近千万元。居民按揭贷款每月的月供,在家庭总收入的支出上,是个不小的数目。
在农村生活的人们,由于教育资源大都往县城倾斜,农村的学校各方面的配套都很匮乏。笔者的几个亲戚都在农村教小学生。一个学校几十个人。一个班级不到十个人。这种情况非常普遍。
农村户口的人,争先在县城买房子,很多是子女在县城上学,图个便利,医疗各个方面也比较完善。为了让孩子能在县城得到较为好的教育。
县城户口的居民,原自己有一套房子的,还想再买一套,一是为了不和子女住在一块,另外,房子这几年蹭蹭往上窜地涨,除了房子具备非常强的抗通涨、保值、赚钱、居住等功能,别的又没有太多的投资渠道。所以,有些闲钱也都涌向了房地产。
有高追求的,钱多一点的,便往地级市,省级市上去发展,购房。因为省会城市的房价近几年涨幅,远远超过县城房价的涨幅。买后即赚钱又划算。有时,还能满足一下个人的虚荣心。
现在,很多人在一块谈话聊天,可以说,不知不觉地就聊到了房子上。有的说,我在县城有两套、三套。有的则说,我在省会城市有一两套。最后,有钱的则说:“北京,我有两套。”
拥有房子的多少,看来是目前衡量判断一个人财富的标准。也甭讲,他是靠什么手段挣钱买的,只要是能在省城或北上广买得起房子的,如若拥有多套的,人们立马对他“肃然起敬”,这也是他们吹嘘自夸炫耀的最大资本。好像,在他们眼里,除了房子,一切皆为浮云。
这种价值观,评判一个人价值的标准,不免有些太狭窄,太失公允。但目前,却还是主流。这未免是当今社会的悲哀。
房子,是财富的一种,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只要是靠自己的合法劳动而赚取的钱财,怎么花,都是无可厚非。
关键是,让挣来的钱能得到更大的价值发挥,才是它最好的体现。如帮扶山区穷贫困的儿童,你的力量,你的举手之劳,你的节俭后的微小剩余就足以可以改变他们的一生,让其受到教育,得到知识的润养,社会也会因此而和谐进步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