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马丁曾说:“每一个强大的人,都曾咬着牙度过一段没人帮忙、没人支持、没人嘘寒问暖的日子。”
但如果在人生至暗的时刻,有一本书犹如微亮的烛光,那么我们是不是就不会那么孤独?
李松蔚的《5%的改变》就是这样一本书。
李松蔚,心理学家。本书收录的是2019年到2022年,通过微信公某号平台征集和发布的问答。
全书分为五大主题,每个主题后面梳理了干预的思路和方法。
李松蔚老师说:最有用的办法往往是靠自己找到的,但是很多人并没有真的在找。
他致力于发展短程心理咨询,希望较短的时间里就会发生变化。在追求高效的现代社会,我认同李老师的做法,也在书中看到了成效。
而李老师总结的方法就是:你想改变吗?一定要从“做”点儿什么开始,想要答案,就得自己找。
具体行动方案:一周时间,做一个行动,在基本不变的同时,尝试5%的新可能,然后反馈行动结果。
这本书影响我最深的部分是第一个主题“自我”,我也写了几篇小短文,具体谈我的启发和收获。
这一主题的后面,李老师提供了改变工具箱,影响我最深的是其中的三个:
1.向上螺旋。行动起来,哪怕状态不好,也要坚持迈出一小步。行动让人的状态变好,状态变好,又带来更多的积极行动。
2.外化的声音。纠结的时候,头脑中有很多声音,把这些声音拿出来分成角色,把不同角色的立场摆出来,允许不同的观点同时表达。
3.单双日作业。如果同时存在两种不同的人生观,这种不同又指向不同的生活方式,应对方式就是让两者都能实现。
比如认真努力一天,躺平佛系一天,都是可以的,都是对的。
把这三个方法综合起来看,就是“允许+行动”。允许自己有不同的念头,但要分辨它们的立场,允许自己有截然不同的人生态度,让自己觉察自己就是这样的矛盾体,反而更利于走向统一。
但所有的一切都建立在行动上。哪怕是自我情绪觉察,也是要写下来,念出来,或者演出来。把观察藏到一个具体的动作里,才会进入观察的状态。
在本书的结尾,李老师和刘丹教授有一个对谈,也让我印象深刻。
其实“求助者的提问虽然是为了要一个建议,但要来的建议也不是为了改变,而是为了证明自己无法改变。”
所以要想对人产生影响,办法只能是使用他的自己系统里的东西。
即刻反馈,生态就会迭代得特别快,根据别人的反应去调整自己的技术,哪怕失败了也是一种成功,因为你成功地了解了自己一点,下次就知道要怎么做会更好。
在特别痛苦,看不到方向的时候,这本书有极大的引领作用。
虽说万般皆苦,但是如果能有人同行,就不会那么孤独。哪怕一个人在路上,如果有点点微光,就会觉得一定能走出黑暗。这本书,就是那点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