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大意是,大家为什么不学习一下诗呢?学诗可以激发情志,可以观察社会与自然,可以广交朋友,还可以讽谏不平之事。近可以侍奉父母,远可以侍奉国君,还可以知晓不少鸟兽草木的名称。
或许是最近推广读书的缘故,最近思来想去都是读书学习。记得前面有章节《论语.泰伯》——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孔子说,说:"(人的修养)开始于学《诗》,自立于学礼,完成于学乐。
今天最先想说的是,读书学习要注重熟读反思深思。恰如我们今天部分教师和家长,还有班级学生“小打卡”。先自己读书,然后写心得体会,然后自己再把自己的心得体会出声朗读并录音分享。瞧瞧吧,这里面是几遍?不就是重复读兼顾“思”?而且听到自己的声音,思索之余还能找出自己的有些错误、不恰当、不合理需要改正的地方来。一遍遍,最好是达到“读诵”就好了。光读还容易单调枯燥,注意力往往不够集中,索性如此这般读写思三者合成为一,“读”与“思”融合加上“写”的润色,才是我说的“真读书”!正如人家所说:“读书之法,读一遍了,又思量一遍,思量一遍,又读一遍。”
接着想表达的是,我终于有些明白古人所说的“不求甚解”了。陶渊明先生说:“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越是读古代经典,越发明白连汉字不会的都越来越多,更不用说字里行间的不理解不清晰了。但是,不必纠结,慢慢地读,以猜测琢磨为主,因为这就是思考的一种动脑且引发深思。在领会大体意思中,不强求,读了一次读过几遍,不在本书中明白也会在下一本书籍或者是某一天蓦然“学懂了”。加上,以后的继续思考,就真的记住了,越过一个坎儿之后我们自己会觉得真是很有意思。
估计没有说明白,也可能越说越糊涂,一句话“学诗”好处多多,坚持住,读就是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