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恋型人格,是指个体需要不断从外部获得认可来维持自尊的一种人格特征。他们的内心世界似乎若有所失。
自恋型个体十分在意自己在他人眼中的形象,时常感到自己因名不副实而招人厌恶。
很多人已经意识到,每个虚荣而浮夸的自恋者心中都隐藏着害羞而怯懦的阴影,而任何抑郁且自责的自恋者心中也都潜伏着自命不凡的幻象。
所有形式的自恋者都有一个共同点,都觉得或担心自己不够优秀,蒙羞、懦弱、低劣。
与自恋型人格相关的主要情感,临床文献主要将重点放在羞耻和嫉妒这两个因素上。
自恋者的主观体验中充满了对遭受羞辱的羞愧感和恐惧感。羞愧有别于内疚。内疚是一种认为自己有罪或已然做了错事的感受;内疚很容易通过严苛父母或超我的内化而完成。而羞愧则是一种被当做坏人或被认为有过错的感受,来源于外界。内疚中潜伏着犯罪的冲动,而羞愧则隐含无助、丑陋和懦弱的感受。
自恋者容易产生嫉妒,是因为内心确信自己在某些方面存在缺陷,而这些缺陷又随时可能暴露,那么,当面对那些看起来踌躇满志的人,具备自己所缺乏的特长的人,嫉妒之心会油然而生。嫉妒也促使自恋型个体擅长对他人评头论足。自己的不足之处遭遇对方的完美无缺,最好的方法即是竭力谴责、蔑视或嘲弄,直至摧毁对方的拥有。
自恋者会利用各种各样的防御方式,但他们主要依靠理想化和贬低这两种防御。而且两者一吹一唱。一旦自我得到理想化,他人自然受到贬低,反之亦然。
“浮夸的自体”或“夸大的自体”,被用来描述自夸和优越感的个体。这种感觉体现出自恋者内部两极世界的一个极端。这种浮夸可以是一种内心感受,或可能被投射于外界事物。
自恋者对待现实事物的方法,通常以“排名”来衡量:谁是“最好”的?什么才是“最棒”的?哪里才有“最严格”的训练?对他们而言,现实的优劣已经完全被浮夸的功利所取代。
受自恋倾向驱使的人容易陷入追求完美来达到防御目的。他们心中满存好高骛远的空想,要么装作已达成目标(华而不实),要么将失败归咎天命(令人沮丧)。
在治疗中,他们可能抱有自我协调的期待,认为治疗即是让自已更加完美,而对通过认识自我或寻找更有效的途径来处理自我的矛盾毫无兴趣。他们一般通过对自己或他人习惯性的批评而表达对完美的需求(批评对象的不同取决于被贬低的自体部分是否投射于他人),这种对完美需求的防御表现也使他们无法欣赏人类充满缺憾的现实美感。
有时自恋者会把自尊的感觉转嫁他人,将恋人、导师或英雄现作完人,再通过认同此人(“我是他的部下,他棒极了”)来体验自我膨胀的感觉。
有些自恋者终生实践着这种模式,将某人理想化,然后在发现其缺陷后一棒打死。他们对自恋困境的完美解决即是天性的自我攻击:用想象自己的完美来补偿自体的缺陷,这种缺陷如此可鄙,似乎只有尽善尽美才能掩其卑劣。然而,完美并不存在。因此这一策略注定失败,于是遭到鄙视的自体会再次浮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