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晚上,小儿子的班布置一个制作美术作品的作业。看着老师在群里发得样板,我决定今天采取一个不一样的方法来制作这幅作品。
平时,都是我和大儿子帮他完成,小儿子总是以年纪还小为由选择旁观。这次,我要求他也参与进来,共同完成这幅作品的制作。
首先,我们三个开始讨论制作哪一个作品。选来选去,决定选3号作品。
大儿子此时发言了,说这幅画需要卡纸还有橡皮泥,不然无法表现出作品的浮凸效果。
问题来了,家里没有这些材料,需要买,现在已经是晚上九点,如果等明天做,已来及。
二个儿子此处此时表现的很沮丧,如果换其他作品,他俩又觉得没有挑战性。
怎么办?
其实我心里已经有了想法,此时便启发他俩,能不能用家里废弃的材料制作这幅作品,这样又环保又节约成本。
经我启发,他俩很快想到了家里的废弃牛奶箱,但是经实验,这样的纸板太厚 浮凸效果有了,但粘到纸上粘不牢。
要不用薄一点的药盒?小儿子此时说道。
我一看孺子可教,心里很是高兴。
材料问题一解决,便开始分工,大儿子负责画浮凸部分的画,这是他的专长;小儿子负责给部分简单的图形上色及跑腿拿各种所需材料;我负责给底板上色及把大儿子画出的浮凸部分剪下来。
分工明确,三人便如火如荼的干起来。
干了一会儿,小儿子和大儿子就因彩笔的事吵起来。为何?原来他俩有时上色都会用到同一个颜色的彩笔,小儿子画的慢,大儿子等的急,争执便产生了。
此时,我要出场了,我发现大儿子完全不需要死等小儿子的彩笔,因为他要做的很多,完全可以先画其它的,在制作中等待,这样没有争执,也不会因等待而浪费时间,这在现代管理中,叫等待浪费,我把工厂里的那一套搬了出来。
大儿子听完我说的,便按照我的方法去做了,因为他也认为我说的有理。
很快,第一阶段制作完成:开始第二阶段分工
:大儿子负责把制作好的浮凸图形贴在打好底的画纸上,这考验他对比例的把控;小儿子负责给大儿子打下手,为图形上胶;我负责细节部分处理。
这个阶段,我发现大儿子画的画远观还行,近看很粗糙,这反映出他平时对待事物的一个态度:敷衍了事。
我边修改细节边对他讲这种态度的不可取,并对他平时考试糟糕的卷面做了联系,让他通过今天的亲身体会理解“细节决定成败”这个道理。
儿子注意力不集中,做事三心二意,涂胶时一遍喝奶一边涂胶,结果一个不慎,把奶碰倒留在了画上,他吓坏了,也立即遭到大儿子怒斥。我连忙取来纸巾补救, 索性没事。
趁这个错误刚发生,我对小儿子讲三心二意做事的危害,特别是团队做事时,这个坏毛病可能会让所有人的努力毁于一旦。
终于全部做完了,虽然效果不太好,但是通过制作来教孩子做事道理,叫他们面对没有的东西,要想办法变通去完成,我觉得这要比作品本身更有意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