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叔,江歌案的庭审结束了。说实话,我觉得要不是那么多媒体“炒作”和江妈那么能“闹”(抱歉,可能用词不是很妥当)的话,这其实是和其它凶杀案一样的刑事案件,并没有什么特别与众不同的。
可案件发生后这一年多的发展实在匪夷所思,声讨最凶的矛头指向的不是凶手而是同在案件中存活下来的另一名受害人?
在庭审之前我对刘鑫的看法存疑,庭审后我相信像你说的她就是一个普通人,因此我有些同情她、可怜她。她和她的家人所遭受到的网络暴力实在是过份了。
我看过了不少所谓“洗白”刘鑫的分析,不管他们是不是水军,至少从举证和逻辑链上看我认为分析得都没毛病,为什么大家都只相信江妈说的一切而不愿意相信刘鑫的任何一点呢?
只为发泄情绪什么都不听不看的那些网友就不说了,我最无法理解的是许多公号和大V依然在谴责刘鑫,他们不知道他们的影响力会带动多少人吗?怎么感觉他们看到的庭审记录和我看到的不太一样呢。还是我无法像他们一样“感同身受”?
不知蔡叔还会不会继续针对江歌案写文,我确实想听听你的分析。
这个案子我不会再写,因为该聊的,全都已经聊完了,公号、大V、记者,都只是混口饭吃,就不要计较立场了,什么时候他们可以不靠码字生存,你或许可以听听他们内心最真实的想法。
他们如此义愤填膺,愿意主动联系江歌妈妈,愿意代为接受捐款,不代表他们都是好人,如果刘鑫是靠粉丝情绪赚钱的大V,也一样会这么做,他们和那个被声讨的人,并无多少不同。
人就是人,对你来说是好人,对我可能就不是;此刻是好人,下一刻可能就不是。
最近在看《军师联盟之虎啸龙吟》,曹操的大孙子曹睿一出场可是十分的变态,恋母严重,女装大佬,滥杀无辜。我开了弹幕,全部都想看他早点死。
但当他越来越正常,在权谋上表现出过人的智慧时,大家开始觉得似乎他不变态的时候也挺牛的,有了一点好感。直到他御驾亲征,喊出那句“祖宗留下的疆土,我一寸也不想丢”之后,曹睿的人格顿时升华了,他不再是出场时的那个变态,而是雄心勃勃的一代明君,甚至很多人在弹幕里喊出要嫁给他。
对一个人有没有好感,看他看到了哪个侧面,经历了哪一段,以及他自己跟这个人或这个人的影子,在现实中可能有着怎样的联系。
曹睿也好,司马懿也罢,在剧中的形象都是丰满的,这种丰满,并不是从各个侧面去佐证某个人的某一个侧面,例如我们常常看到的英雄和劳动模范那样的完美无缺;而是从各个侧面展现出作为一个“普通人”的七情六欲,变态嗜好,有你认为的人性,也有你口中的兽欲。
你看邻居大妈很面善,每次都会帮助孤寡老人,每当你上学的时候都会偷偷塞给你几件糖,你心里暗想,谁要是做了她的儿媳妇肯定是美坏了,摊上这么个心地善良的婆婆,直到有一天你见到她对着自家儿媳妇又打又骂。
你觉得胡同口的王伯伯形象很高大,抗战老兵,说话有水平,做事有涵养,让人肃然起敬,直到有一天你看到他偷偷把垃圾倒在别人家门口。
你觉得某个明星很正能量,不仅人长得帅,歌唱得好,还热心公益,不仅常下灾区慰问,更是常常捐出所有演出所得建希望小学,直到他被实锤踢爆作秀,劈腿,家暴,酒驾,打人。
你当然可以说,娱乐圈的人都很会演戏,但你心目中的伟人一样如此,他看起来是整个国家的大救星,其实他见了美女一样迈不开步,为了上位一样会动用权谋,在排除异己的时候一样会杀人埋尸。
以前我们常常听到教诲,说要做个好人,怎样才算是个好人?
相关的词汇很多,善良、亲和、孝顺、正直等等,但你终究会发现,这些词汇和另一些它们的反面总是同时存在于我们体内的,只是不同的环境下,我们在权衡了利弊之后,表现出了哪一面而已。
善恶皆在一念之间,之所以在同等情况下,有些人看起来更善,而另一些人看起来更恶,不是他们本来就是好人或是坏人,而是不外乎几个因素共同决定:
1.做善事的收益
同一件善事,带给不同人的收益是不一样的,有些人穿着布鞋给灾民送吃的,换来的是万世流芳,而另一些人,连说出去做过这件事都没有人相信;有些人只要对着镜头做做样子,回头就可以用某个形象收割粉丝,而另一些人,付出就是纯付出,一个子儿都不会回来。
他们做出“行善”决定的难度不一样,而不是谁更善。
2.做善事的成本
在公交车上遇到了扒手,有人敢上前,有人不敢,他们也并不一定是“谁心地更好”,往往是成本不同。
大爷大妈在这种场合更容易豁得出去,因为寻找社会认同感的需求常常会大于对“概率性受伤甚至丢命”的风险的考量,而年轻人前路长远,欲望又处于巅峰,承受“死或伤”的成本就不太一样。
同样的,一个人自身实力是否过硬,也是一个考量因素,如果你更健壮,身手更好,对自己更自信,那么就更容易做出“好”的行为,相反则不然。
这些都会影响到这个人看上去是不是“好心”。
3.作恶的收益
如果一个人冒1%的风险,可以得到1个亿,我想他大概率是会去争取的,当他不幸失手的时候,就会被认为是“坏人”,比如贪官。
可这并不代表那些说他是坏人的人就不是坏人,因为他们身处低位,要么没有资格贪污,要么贪污的收益也没有那么大,因此选择贪污的性价比就没有那么高。所以说他们不作恶,言之过早,因为他们的人性没有机会经受考验。
这一点在婚姻中也适用,娱乐圈出轨事件一出,很多人比当事人还激动,其实看看你自己,你有机会“作恶”吗?你的作恶收益是凤姐,你当然是柳下惠,收益是范爷呢,你再代入情境掂量掂量?
有人出50块钱让你把一个人打残废,你一定觉得他有病。
所以做不做坏人,“划不划算”也是个很重要的影响因素。
4.作恶的成本
同样的,跟行善一样,是否作恶一样受到成本的影响。
闹市中撞了人,司机下车查看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因为大家都看到了,还有路口的监控,你跑不了,这个时候“送患者去医院”并不一定是这个司机更有道德,而是他跑了肯定能被抓回来,“溜之大吉”的恶念被压下去了,其实也不叫压下去,是利弊权衡之后被抛弃了。
但若是荒山野岭,对方还伤得很重呢?那可真就不一定了,尽管是同一个司机。
你说同一个司机是好人还是坏人?一会儿是好人,一会儿是坏人,其实都不是,就是人。
5.接受过多少定向教育
如果你要猜测一个人在某种情况下会怎么做,最好了解下他受到的相关教育情况。
有人说教育就是洗脑,对,完全正确,重要的是你在往哪边洗。从小你就被反复教育“偷盗是羞耻的”,那么虽然无法阻止你在某些极端情况下偷盗,但阈值提高了,因为价值观一旦刻下,你要违反,内心是煎熬的。
所以同样贫富的家境,有些人对10块钱起意了,有些人不会,这并不代表后者更善良,而是后者曾经被多次强行植入了某个观点,导致他选择“背叛”后的不舒适程度更大。
有人说,好人都在网上。
有道理,因为网上的人,不是立体的,是平面的,当然都是好人。比如在江歌事件中,比刘鑫做得好的大有人在,但这只是一个平面,他们可能在危机到来的时候表现得很勇猛,但也很有可能在拿不到零用钱的时候当街追打自己的父母。
当网络上出现了那些“自己能做好”的侧面时,他们发声了,如果是自己做不好的点呢?则看看不说话,但就算他们不说话,总也会有另一些刚好能在“这一点”上做得更好的人出来说话。
这样看起来,自然网上都是好人——被“沉默的大多数”筛选过的好人。
当江歌妈妈说“幸好网络上还有很多好心人”的时候,连她自己都不会意识到,她所谓的“好心人”只是暂时对她有利的人的统称,里面不仅有大量的刘鑫,甚至陈世峰都可能有。
这个世上,从来就只有一群人对另一群人的审判。
好坏?利益的另一种写法罢了。
网友评论
另外坏人就是坏人,既然有共通的法律和道德作为人性的规范,我们为什么不遵守?至少我谴责某些人的时候想过,有一天我也成为我眼中的坏人,那么我希望法律和道德都不要放过我。
人生活在这个世上,有两条不能触犯,一条国法家规,一条就是道德底线。当然触犯道德底线没人管,也没人说,但是,人在做天在看,世人的心里都有一本帐呢!
唯一认同作者观点的是,网络暴力对刘鑫的谴责方向是错误的,真正的杀人凶手并没有受到严厉的裁决!这也是舆论的一项重大错误!
虽然刘鑫作为受害人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值得理解,但是,根据其前后言论,难以自圆其说,刘鑫的行为明显有撒谎嫌疑!这是不可原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