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出西安火车站,抬头便望见了西安的城墙,心想势必要上城墙看一眼长安的。民国二十一年,陇海铁路通车,西安在尚仁路开辟了新城门:尚仁门。其后,尚仁门又改名中正门,解放后改名解放门。解放后,因扩建西安火车站而拆毁了解放门,直至2005年才以桥拱形式将城墙连接起来。
[西安火车站外]被忽视的儒家尚武情结
原本西安北面城墙只有安远门,解放后为应对现代交通需要才开辟了尚武、尚德、尚俭、尚勤等城门。所谓德、俭、勤、仁、武皆是儒家所倡,然而大部分人却以为儒家并不尚武,恐怕是误会了。《周礼·保氏》:“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御,五曰六书,六曰九数”。其中,射、御均为军事技能,孔子本人也精通射、御。
孔子父亲叔梁纥能文善武,是鲁国三虎将之一。《吕氏春秋》、《列子》中均有关于孔子臂力惊人的记载,其学生中也多有勇武之人,比如子路、冉有等。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学生冉有率军与齐国作战,力克齐军。季康子问他向谁学的从军作战,冉有回答:学之于孔子。
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论语·八佾》)如此,若还说儒家不尚武,只能怪言者浅薄无知了。不过,需要说明的是,尚武并非黩武。尚武是不畏惧邪恶势力的勇气,是毫不退缩的精神,而不是恃强凌弱。
西安建城小史
西安城墙是中国现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城墙。早在商周时期,周文王、周武王就在西安修建都城丰京、镐京。及至西汉初年,刘邦定都长安,长安意有长治久安。隋文帝因曾被周明帝封为大兴都公,将长安改名大兴,命宇文恺在龙首原修建大兴城。
大兴城规模庞大,结构严密。城外有外郭墙环绕,城内宫城、皇城均建有城墙。唐朝建立后,再次将大兴城改名为长安,并以此为都城。654年,唐高宗委派工部尚书闫玄德修建外部城墙,并设立城门及城楼,此时长安城总面积已达84平方公里,是中国古代面积最大的都城。
[古代最大都城·长安·复原图]唐末,黄巢起义军攻破长安城。史载“黄巢力战不胜,焚宫室遁去”。然而长安城的毁灭性打击却不是由自黄巢之战,而是因为朱温逼迫唐昭宗迁都,还拆毁了长安的宫室、官衙及百姓住宅,使长安沦为废墟。留守长安的佑国军节度使韩建出于军事需要而改建长安城,将长安城缩小皇城之内,以皇城城墙为长安城墙。历经五代、宋、元,长安城墙规模一直保持韩建时的规模。
蒙古入侵中原时,城墙充分发挥了极佳的防御性能,让蒙古人吃了不少苦头。1267年,蒙古军队围攻襄阳,久攻不下,死伤惨重。后来,蒙军在阿拉伯人帮助下改进了投石器,攻下樊城,致使襄阳因孤立无援而降。
元朝统一中原后,全国各地城墙均遭拆毁。元末明初,朱元璋听从谋士朱升建议,奉行“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政策。明朝统一全国后,命令各州府县修建城墙。西安明城墙也是在这个时候修建的。实际上,现存大部分古城墙多为明城墙,比如南京明城墙、平遥古城、荆州古城等。
修建西安明城墙
1369年,明将徐达率军入陕,奉元守将不战而逃。不久之后,改奉元路为西安府,西安由此得名,意为“西方长治久安”。次年,朱元璋封次子朱樉为秦王。1374年,西安正式开始修建城墙。在规格上,西安城墙仅次于都城南京,包括护城河、吊桥、闸楼、箭楼、正楼、角楼、敌楼、女儿墙、垛口等一系列军事设施。朱元璋对西安尤为看重,本有意定都西安,还派遣太子朱标前往西安考察迁都事宜。然而,朱标返回南京后不久病逝,令朱元璋伤心许久,迁都西安事宜也不了了之。
[版筑法]西安城墙兴建初期采用版筑做法,夯土而成。所谓版筑,是将土夹在两块木板之间,然后用土夯实。夯土城墙合格标准是箭矢不能射入墙体。西安城墙周长13.75公里,墙高12米,顶宽12米至14米,底宽15米至18米。城墙四角各有角墙一座,并建有角楼。时城墙有四座城门,分别为东门长乐门、西门安定门、南门永宁门、北门安远门。每门有三重城楼:闸楼、箭楼、正楼。墙上每隔120米就有一座突出墙体的马面,其上建有敌楼,共98座敌楼。
[城墙包砖示意图]1568年,陕西都指挥使张祉在城墙内外包砌了青砖,这是西安城墙史上第一次包砖。包砖城墙有效减缓了雨水冲刷对墙体的破坏,同时也加固了城墙,使之更为结实抗打击。早期,城墙修建确有在底部、顶部包裹砖石或使用三合土,但明时烧砖技艺已达成熟境界,成本也大大低于前代,因而砖块开始被广泛使用在建筑之上。
西安城墙防御体系
护城河是城墙的第一道防线,也叫城壕,可以阻滞敌人进攻。吊桥绳索系在闸楼上,清晨放下吊桥,开启城门;晚上升起吊桥,关闭城门。一旦战争爆发,吊桥升起,城门关闭。闸楼守军亦可通过箭矢射击护城河对岸的敌军。当敌人渡过护城河,进入闸楼与箭楼的半月形瓮城内,又陷入闸楼、箭楼守军居高临下的攻击之中。
城门是城墙薄弱点,也是防御重点。战时,城门是攻守双方争夺的首要目标。西安城门异常坚固,每扇门重达三吨,用厚23厘米的九道铁条加固,间隙钉有1800个铁钉,增强了门扇的刚度,箭矢无法射入。
[长乐门·箭楼]箭楼在闸楼与正楼之间,正面与两侧均有射箭用的窗口(箭窗),与正楼之间用围墙相连,形成“瓮城”,瓮城内可供屯兵屯粮,作兵器库等。长乐门箭楼正面有四排箭窗,每排有十二孔;两侧山墙有三排箭窗,每排十二孔,具有瞭望敌情、用密集火力消灭攻城之敌的作用。
[长乐门·正楼]正楼在最里面,其上城楼为城门的主体建筑,高约32米,三重飞檐,是主将镇守指挥所在。
马面突出城墙,可侧面攻击敌军,也可观察敌军是否绕过城门直接攀登城墙。马面上建有敌楼,可以瞭望敌情,屯兵备粮。两个马面之间相距120米,正好是在立体交叉的有效杀伤射程。
西安城墙四角各有角楼一座,用于观察敌情,还可以配合两侧敌楼与城墙正面守军用交叉火力杀伤攻城之敌。不过值得一提的是,西安城墙四角唯有西南角楼是圆形,而其它三座是直角,也算是西安城墙的一大特色了。
[西安城墙排水系统·海墁]西安城墙的排水系统也是非常科学的。城墙顶部略有坡度,向城内一侧偏低,雨水可顺流而下进入青砖铺就的海墁,然后再流入雨水口,通过雨水口流到城下。这是张祉给城墙包砖后修建的排水系统,一直沿用至今。
长乐门
西安城墙门票参考价为54元,可在网上报团订购,相对便宜些。皆是会有导游点名,等大家到齐后,由他带队上墙,但过了检票口后,就由自己安排,没有时间限定。当时所住青旅在长乐门附近,于是就近从长乐门上了城墙。
初登城墙,抚着青砖护栏,缓缓而上,难掩欣喜,这是我第一次登上古城墙。回头望向瓮城,脑补战时攻入瓮城内敌军完全暴露在城墙之上守军的箭矢之下的残酷境遇,必然是相当地绝望,也会理解为什么蒙古人那么怨恨城墙,在夺得天下之后还要下令拆毁各地城墙泄愤。
长乐门箭楼有匾额书曰:旭日东升,而正楼匾额书曰:紫气东来,都是关于东方的吉利词汇。正楼两侧,三重檐歇山顶建筑,四角高翘,回廊环绕。之前的文章中,曾有关于传统建筑在屋顶形式上有着严格的等级制度。歇山顶是仅次于庑殿顶的等级制式,而西安城是秦王朱樉的封地,城楼等级仅次于都城南京,用了重檐歇山式。
[长乐门正楼斗拱转角与部分彩画]与其它传统建筑一样,城楼分为台基、楼身、屋顶三部分。台基砌有青砖,以石条为边,并以此加固台基。楼身檐下有回廊环绕,梁坊施以旋子彩绘。旋子彩绘在级别上低于和玺彩绘,两藻头以旋花为图案,中间则为枋心。长乐门正楼的旋子彩绘属于雅五墨,不用金色,是旋子彩绘中最低一级,盖古者所谓雅就是素了吧。圆椽头彩绘为滴水宝珠,方椽头则是卍字纹或梅花纹,但底色一律刷大青色。斗拱也绘有彩画,一些辅作斗拱还做成祥云状,并绘祥云。屋顶是重檐歇山顶,在此就无须多言了。
[箭窗向外看去]箭楼内空间很大,中间有许多楼梯,靠箭窗部分均有可供射击的位置。从箭窗孔向下望去,城下情况一目了然,射界宽广,能够有效压制攻城之敌。除了正面有箭窗外,两面山墙也各有三排箭窗,可以与马面敌楼上友军形成交叉箭网,压制侧面攻击的敌人。
[马面与敌楼]马面突出墙体,其上建有敌楼,为砖木结构,两层楼重檐歇山顶建筑,楼高9.22米。西安城墙敌楼均为歇山顶建筑,用于屯兵、存放粮草武器等,还可作为敌情瞭望台,战时与友军配合射杀敌军。自1986年后,西安对敌楼进行修复,现存共24座敌楼,复建敌楼全部按照明代形制重建。
[角楼]角楼为十字脊屋顶,重檐两层楼高。角楼地势相对较高,站在台基之上,景色颇佳。时值傍晚,西边的云彩与西面城墙几乎相接,在视觉上让人感觉城墙很长,与天相接。
[魁星楼]城墙之上,还有一座与军事防御无关的建筑,便是位于南城墙上的魁星楼。魁星,又作奎星,是二十八星宿之一。古时,人们认为魁星主宰文运,故而读书人多会敬拜魁星,以求金榜题名。许多地方都建有魁星楼或魁星阁。西安城墙上的魁星楼始建于明代中期,后历经多次被毁与重建,现存魁星楼是1986年按明代形制重建的。竖立在宽阔城墙上的魁星楼看起来要小巧得多,重檐四角攒尖顶,楼高两层。
[红灯笼]每隔不远,靠近垛口一侧就灯笼路灯一个。夜色初临,站在高处望去,红灯笼一个个亮起来,一直亮到天边。之前有咸阳的朋友开玩笑说,恐怕是从张艺谋拍了大红灯笼高高挂那部电影后,西安城墙上就竖起了大红灯笼,俗气得很。
[西安城墙晚霞]城墙以内,原则上不允许建设高于城墙的建筑,故而看起来西安古城景观还能保持古时的风采。沿护城河一带,西安也因地制宜建成了公园,成为市民游客休闲健身的好去处。听说,建国初期有主张拆除西安城墙的提议,认为城墙严重阻碍了现代城市的发展。当时包括梁思成学生在内的多为学者与官员坚持不拆的意见,为后世的我们保留这么一座始建于六百多年前的古城墙,实在是难得,也敬佩他们的勇气。
[城墙下唱诗歌的基督徒]
夜晚八点多钟,走下城楼时,城墙下已有不少来散步的市民。几十年前,梁思成为保留北京古城墙而奔走求告,却最终没能保住,或许现在的西安城墙也是他期望的样子吧。西安,不仅只有这一座六百多年的古城墙,它的历史还要更久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