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成为今天的我,是在1975年某个阴云密布的寒冷的冬日,那年我12岁。我清楚地记得当时自己趴在一堵坍塌的泥墙后面,窥视着那条小巷,旁边是结冰的小溪。许多年过去了,人们说陈年旧事可以被埋葬,然而我终于明白这是错的,因为往事会自行爬上来。回首前尘,我意识到在过去年里,自己始终在窥视着那荒芜的小径。”
——本作开篇,38岁的阿米尔的内心独白
文/中签恋人.Jay
“如果追风筝的人手里拿着风筝,没有人能将它拿走。”没错,你若拽紧你的风筝,那就是你的。不论你是谁,不管你多大,你拿在手里,但是,你以为你握着的只是一只风筝吗?不,不是这样的。
作者卡勒德.胡赛尼全文围绕着风筝与阿富汗的两个少年展开,细细描写了一个富家少年阿米尔与家中仆人哈桑关于风筝的故事,“风筝”这一看起来平淡无奇的事物,是贯穿全文的一条脉络,是折射人性的关键,是象征人生追求的引物。用在天空飞翔的风筝,比拟人与一切事物,一切感情的密切联系,就像是永远处于互相挣脱又互相纠缠,永远也逃不出宿命的天空。
孩提时代
风筝,是自由、内疚、渴望父爱的生活状态。风筝在湛蓝的空中自由自在的飞翔象征着哈桑和阿米尔一起度过的自由自在、纯真无邪的童年生活。然而,主人公阿米尔是一个出生在有钱家庭的少爷,因为自己的出生使得母亲永远的离开了,使得阿米尔认为这是父亲不喜欢他的根源,内心总是无比煎熬,年少的内心无法摆脱内疚的折磨。因此,在做事做人上,总是唯唯诺诺,跟父亲想要他成为的样子截然不同,因此,无法满足一生骄傲无比的父亲对自己殷切的期望,越是渴望得到父爱,越是渴望在一些日常小事里获得父亲的认同,哪怕只是放风筝这种小事。
年少时代
风筝,是自私、背叛的人性折射。在一年一度的风筝比赛中,哈桑牺牲个人的尊严与身体为阿米尔取回了最后那象征胜利的风筝。然而阿米尔连站出来的勇气都没有,不过这也很符合现实,毕竟不是所有的付出和真情可以得到同样的回报。因为那只风筝,阿米尔的内心一直被羞愧所折磨着,对自己的自私陷入深深的愧疚当中。对哈桑的背叛使阿米尔付出了人生中最惨痛的代价,哈桑离开了,之后的二十六年里沉重的罪恶感与痛苦一直折磨着阿米尔。这也暴露了人性的虚伪和脆弱。通过阿米尔的回忆文中反复出现风筝,每次看到飞翔在高空的风筝,都会提醒他当初对哈桑的背叛。
不惑之年
风筝,是心灵上的救赎。多年以后,父亲生前的好友打电话给阿米尔,告诉了他,他与哈桑是同父异母的兄弟。阿米尔最终战胜懦弱,来到被塔利班占领的喀布尔解救哈桑的儿子,并愿意养育他。这是他在成长的生命历程中,第一次主动挽救自己,没有逃避。在异国他乡和哈桑的儿子放风筝,并承认自己一直不愿认可的事实,即哈桑的勇敢。内心累积多年自责与背叛,在风筝飞舞于空中的时刻得以释放,终于驱散了第一次追风筝时笼罩在心灵的阴霾。追风筝成为阿米尔成长史中的不可或缺的东西,也是一种希望的寄托。
我们也许也曾在成长中挣扎,也曾是一个孤独而卑微的英雄。
像阿米尔那样,表面风光,其下掩盖的是幼时的懦弱与自私。我们的良心也曾受尽折磨,但我们最终逐渐走向强大。虽然对“风筝”的追逐过程漫长且充满痛苦,但最终,凭借的真诚、勇敢和毅力,我们追到了真正意义上的属于自己的“风筝”。“我追。一个成年人在一群尖叫的孩子中奔跑。但我不在乎。我追,风拂过我的脸庞,我唇上挂看一个像潘杰希尔峡谷那样大大的微笑。”
通过对风筝的描写,隐喻了主人公阿米尔在历经内心的煎熬后通过自身的不懈努力,最终得以从背叛到救赎。风筝它是有灵魂的,蕴含了丰富的意义,包含了众多的意象,它代表着友情、亲情、兄弟情,更是代表着对未来无限希望的渴求以及人性背叛到救赎的象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