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作者:心理师许艳丽
1.没有赠品为何会不舒服?
近几年我常去一家护肤品店买东西,他们家店有一个特点——赠品总是很多。
但在前几天去的时候却意外地得知,现在购买产品后赠品大幅度减少了。那一刻我感到自己出现了抵触的情绪,但明明知道赠品应该是人家想给就给,不想给也是天经地义的,可为何不受理智的控制,我依然会觉得不舒服呢?
这件事引起了我的觉察,让我想起了一个小故事:
一位独居的老人门外总有一群顽皮的孩子互相追逐打闹。喧哗的吵闹声常使老人无法好好休息,在屡禁不止的情况下,老人想出了一个办法。
他把孩子们都叫到一起,告诉他们谁叫的声音越大,谁得到的报酬就越多,他每次都根据孩子们吵闹的情况给予不同的奖励。
等到孩子们已经习惯于获取奖励的时候,老人开始逐渐减少所给的奖励,并且最后无论孩子们怎么吵,老人一分钱也不给了。
结果,孩子们认为受到的待遇越来越不公正,而且认为“不给钱了谁还给你叫”,然后再也不到老人所住的房子附近大声吵闹了。
2.奖励与动机

这个经典的故事揭示了奖励操控动机的原理,外部奖励会使人们在失去奖励的时候而感到不适?
在认知心理中,心理学家发现:外部奖励其实只是增加了外部的积极性,但同时会使内部动机降低。
也就是说如果人们因受到奖励的驱动才去做一件事,而不是完全关注自己跟那件事关系,或对某事的探索乐趣,就会反而降低了积极性。
那么做这件事就不再是自发性的行为,而变成了被动行为。人们主要的动机变成了:为了奖励而去做事。所以当奖励程度下降时、或对奖励失去兴趣时、或者奖励太难得到时,人们的主动性就会随之下降。
在前面老人的故事里,老人成功地将孩子玩耍的乐趣变成了对奖励的追逐,用奖励的外部动机取代了孩子快乐的内部动机,进而老人再通过减少奖励控制了孩子的动机,就改变了孩子们的行为。
同样,我买护肤品也是如此,赠品减少,我的购买欲就开始下降了。我在不知觉中被赠品的加减操控了购买行为,反而忽略了对产品本身的需要。
3.你家孩子学习的动机来自哪里?
这种问题在我们生活中其实非常常见。
比如学习问题。
记得在我小时候,我同桌的妈妈经常对她说:"你好好学习,妈妈就高兴了。"
所以她在每次考试之前焦虑的都不是考试题目难度的问题,而是母亲的表情。她每次都要想很久"如果我没考好,我怎么跟我妈说?"如果我没考好,我妈会怎么想?”然后前后左右的问同学“你没考好的话,怎么跟你爸妈说呀?”
每当她考试考砸了,母亲又很严厉的时候,她就完全失去了学习的热情,但妈妈一对她进行安慰的时候,她又获得了动力。母亲的态度就好像是赠品或奖励一样,孩子用母亲的快乐取代了对学习本身的乐趣,而成为她的动力来源。

4.让孩子不为了外部动机而去学习
在家庭系统排列治疗中发现,家庭成员里最弱的那个人会为了在家庭中有一席之地、为了证明在家庭中有价值而去讨好家庭里其他的重要成员,最常见的是幼小的孩子讨好父母。
在中国因为很多父母重视分数,就会出现大量为讨好父母而努力考试的孩子,他们并不是在学习,他们就是单纯地为了考个分数,因为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得到父母的“奖励”。在他们那里学习当然不是乐趣,而是讨好父母的方式,是获得“奖励”的方式。往往是这样的孩子很难在学习本身中找到内在乐趣,因为他们的求学动机已经被成功外部化了。
只有孩子找到一种“安全感”——无论你成绩怎么样,都会被父母所接受,你永远是家庭的一份子。才有可能重新恢复对学习的内在兴趣的“关注”,而不再只是用来交换爱。
怎么做更合适呢?
我的一位来访者说,他在高中时成绩一直不好,有一天母亲对他说:“你也知道我们家的条件,你考上哪所学校我就只能给你出哪所学校的费用,我不会通过关系再给你找其他的学校。你的学习是自己的事,我们帮不了你学习。”
他听了母亲的话,想了想,然后决定好好学习为自己的人生负责,最后考上了大学。
这位母亲的方法就如同曾奇峰老师的教育方式,曾老师对女儿说:“送你学习,给你出学费是我的事,怎么学,学什么是你的事。”
在这样引导之后,你会发现,孩子在探索学习这件事上会完全回到孩子的内部,孩子很快会有自己的生命力和判断力,因为他们从关注外部变化的讨好者的角色中脱离出来了,就自然有了余力会去关注自己的情感,找到生而为人本身会从学习中得到的乐趣。
TIP:特别提醒
从外部奖励到内部动机需要过渡
如果你的孩子已经用“讨好”的方式在学习了,请放缓引导的速度,并跟孩子探讨学习中的乐趣,让孩子可以平稳地过渡这个引导方式的变化,否则可能引起孩子因为“赠品”减少而突然感到极度失落,误以为父母不爱他/她。
具体方法可类似于:
每次孩子通过讨要“奖励”的方式学习时,一开始“奖励”要照常给予,但同时平静地跟他/她讨论“妈妈以后不管你学习了,你自己肯定能学好”。孩子可能一开始还是会习惯性地抓着父母不放,要在多次认真倾听孩子的想法,多次讨论之后,再告诉他/她“现在学习是你自己的事,无论怎样你都是家庭的一份子,爸爸妈妈永远爱你。”
这样他/她就可以较平稳地过渡到为自己学习的动机中去了,而且这个内在的动机会影响和伴随他/她一生。
本文作者:许艳丽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家庭系统排列导师,职业生涯规划师。擅长:精神分析,家庭治疗。欢迎关注,并接中长程付费心理咨询。
您的点赞是我更新的动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