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名思义,卫气是具有防御功能的气。卫气是人体阳气的一部分,又称卫阳。卫气来源于水谷精微。营气也来源于水谷精微,是人体阴气的一部分,又称营阴。
卫气和营气的关系实际上就是阴和阳的关系。白天,卫气在体表,营气在体内,人则很精神,有活力;到了晚上,卫气在体内,营气在体表,人活力下降,要休息睡觉。
卫气最重要的功能是防御外邪,卫气不足即卫气虚,人体抗邪能力下降,容易感冒。对卫气虚的调理,中医最为出名的方子是【玉屏风散】,主要由黄芪、防风、白术、大枣组成。
中医讲的“气” 指的是什么?
人与自然是有机的整体,每时每刻都在进行内外物质能量的交换;人的内部也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也不间断地进行物质能量的内部交换。这些交换的实现,都需要气的作用。
中医上所讲的气,是人体内很强的运动不息的极细微的物质,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在通常情况下,气看不见摸不着,但是气却是我们人体必不可少的重要物质,运行不息,推动和调控着人体内的新陈代谢的同时维系人体的生命进程。
“气”是我们人体非常复杂的物质。我们人体的气分为五大类,分别是人气(正气)、元气、宗气、营气、卫气。五种气各有作用,相辅相成,共同维持我们的生命活动。
1、正气(人气)
《黄帝内经》言:“正气内存,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我们把人体的人气通常情况下叫做正气,之所以把它叫做正气,是因为它与外界对人体有害的邪气作斗争,正气有着防御、抗邪、调节等众多功能。
2、元气
元气是我们人体最根本、最重要的气,是由父母给的先天之精化生。敛藏于肾精之中,平时会缓缓释放以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及百年寿命。
之所以说元气是人体最重要、最根本的气,是由于它负责推动和调控人体的生长发育和生殖机能,也决定着各脏腑、经络、身体、五官九窍的生理活动。
肾为先天之本、元气之根,内藏相火,主生长、发育、生殖。善养生者,需重视养肾。
天地阳气生长化收藏,以冬为藏,应之于肾,因此冬天最好养肾。
每天都有阳气的升降浮沉,夜半阳气收藏,以应一年之冬天,亦与肾相应,故晚上养肾最好。
3、宗气
宗气是由两种气组合成的,它是由肺呼吸道外界的“清气”和脾胃运化食物生成的“谷气”共同组成的。肺呼吸到的清气到胸中,脾胃运化的谷气上输到胸中和清气会和就生成宗气。
宗气因为居住在胸中,所以它一来可以帮助肺更好的呼吸,二来可以帮助心推动血液的运行,最重要的一方面,它还可以向下进入肾去资助我们的身体根本之气也就是元气。
如果宗气虚了就会导致心肺功能失调,同时元气由于没有宗气的资助,也会慢慢的变的虚弱,身体也就慢慢垮了,所以说宗气也是至关重要的。
4、营气
营气是在脉中具有营养作用的气,它与血液相伴而行,一来同血液一起濡养我们的身体,二来它由于是行走在脉中的,它还推动着血液的运行。
因为它与血液关系至关密切不可分离,所以经常和血统称为营血。营气就相当于我们人体的后勤补给队,我们身体的每一个部分正常运行以及生长发育都必须由营气补给营养物质,并把代谢产物带走。
营气虚了身体就会缺乏滋养,出现一系列的萎缩和血液循环障碍的症状。
5、卫气
卫气分布在我们身体的每一个部分,非常温暖和有力,它外达皮肤汗孔,内到脏腑骨髓,在外和正气一起防御外来邪气的入侵,在内温煦脏腑骨髓保证身体处于温暖的状态。卫气,是人体的金钟罩。
除此之外,由于它可以到达皮肤汗孔,所以还负责调控汗孔的开合调节体温。总的来说,卫气就相当于我们身体的总调度官,协调着内外的平衡。
中医基础理论把气的作用归纳为推动、温煦、防御和固摄等,可见气对于人体之重要。
6、脏腑之气
除了以上五种协调全身的气之外,我们的五脏六腑还各自有着自己的气,我们成为脏腑之气或者经络之气。
脏腑之气是由各脏腑产生的在经络中运行的气,如果某一个脏腑之气虚了,就会出现该脏腑的功能低下的情况。比如脾气虚就会出现消化不良,浑身无力等。
具体来讲,由于肺脏有气,肺才可以主持呼吸运动;心脏有气,心才可以保持神明不乱;脾脏有气,脾才可以主持胃肠进行正常的消化吸收;肝脏有气,肝才可以疏理气机让气的运行畅通;肾脏有气,肾才可以主持水液的正常代谢。俗话说“人活一口气”,如此看来,确实还是有道理的。
因此,养好脏腑之气很重要,维持身体的健康活动;在正本清源的基础上通过调和脏腑、畅达经络,提高人体免疫力,改善体质,使人体气血同调,有利于健康。
人体正是由于这一份气的存在,才使得脏腑运转起来,才使得生命真正成为生命。生命即是一团阳气,养生与治病的关键就是养阳!
阳气是生命的根本,生命即是一团阳气。因此说,阳气对于我们非常重要,养生要养阳,治病也要养阳。只有明白了阳气的意义,我们才不会无谓地耗损自己的阳气。养阳与温阳、扶阳、通阳虽然用词不同,其本质却是相同的。温阳重在祛寒,扶阳意在补虚,通阳则以化浊为主,归根到底,三法皆是养阳。
我们的生命即是一团阳气,治病或养生总需在阳气上下功夫。疾病之所以康复,是因为邪退而阳气得安;身体之所以健康,是因为阳气旺盛而邪不能客。因此说,阳气是本,病邪是标。治病时往往需要标本兼顾,但切记勿失其本。不管任何医疗手段都不能只盯住病邪而忽视阳气,祛邪固然要紧,复阳才是康复的关键。
“如何做到阳气不损?”
阳气是生命的根本,养生就是要养阳。正常情况下,我们的饮食寒热要平衡,凉的与温的混杂着吃,这样才能保持阳气不损。但若体质已经偏虚偏寒,就要多吃些温性的食物,以提高机体的阳气。因此说,阳虚的人当重视养阳扶阳,晨起喝姜糖水,平时少吃寒凉食物。近代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医方》:“人之元气,根基于肾,萌芽于肝,培养于脾,积贮于胸中为大气,以斡旋全身。”
人的生命即是一团阳气,阳气旺则生命力旺,阳气弱则生命力弱。心神是生命的表现形式,生命力旺,其心神必旺;反之,生命力弱,其心神亦弱。心神内则由心所主,心火明亮则心神足;外则显示于眼睛,眼睛明亮则心神足。小儿阳气旺盛,因此能整天蹦蹦跳跳而不觉疲劳;其心神充足,背诵东西最不容易忘记。
睡眠是养阳的好方法,需适时休息,夜则入眠,晨则起床,使起居合乎天地规律。夜晚睡觉是敛藏阳气,让阳气休息,至早晨一觉醒来,人体阳气随太阳而升发,充满朝气与活力。睡子午觉,即保证每天子时(晚23时至凌晨1时)和午时(中午11时至下午13时)的睡眠时间。
“阳气尽则卧,阴气尽则寤”,《黄帝内经》如此诠释了睡子午觉对调养阴阳的重要性。子时在一天中阴气最盛,这时睡眠质量最好,最能养阴。而午时阳气最盛、阴气衰弱,睡午觉有助于缓解压力、保持一天饱满精力。睡子午觉要遵循“子时大睡,午时小憩”的原则。睡前应减少刷手机、玩电脑等兴奋活动,尽量在晚上11点前入睡,同时中午也要小憩15-25分钟。
阳气不足、不通或成瘤、结石、增生
生命阳气宣通,则阴霾自散,周身不病。偶尔阳气不足或不通时,机体会暂时把阴浊、瘀毒、水饮、痰湿等代谢产物打包放在某处,表现出来的可能是:脂肪瘤、结石、增生、囊肿、脂肪肝、肿瘤等等。若检查发现此类东西,这都是暂时的生理变化。一旦阳气充足了,气化功能加强,这些产物就会自然消失。只要生命存在,机体就会有阳气,也就会有气化功能。我们每天饮食而能获得食物中的能量,全都依赖阳气的气化功能,同时,代谢之后的浊毒、糟粕等能正常排泄,也依赖气化功能。若阳气健旺,气化功能正常,则体内浊毒都能顺利排出;若阳气已虚,气化功能异常,即会产生病理代谢产物,郁滞于体内,即是疾病。
“阳气与治病”
中医治大病,重在扶正,次在祛邪,因为扶正才能救命,祛邪才能治病。
正气就是生命,正气就是一团阳气。要保命,就要保住这一团阳气,因此不可滥用寒凉而浇灭阳气,亦不可滥施攻伐以釜底抽薪。只有养得阳气,才足以保命。若为了治病反而剥夺了尚可延续的生命,这不是可供依赖的医学,而是盗贼,是恶魔。有人检查发现有乳腺增生、卵巢囊肿、子宫肌瘤、肝血管瘤、腰椎增生等病。所有的增生、囊肿、肌瘤、肿块等皆属阴浊凝滞,其根本原因还在于阳气不能宣通。因此说,治病的关键是扶阳通阳,让阳气健旺,则浊毒痰饮水湿等阴性代谢产物自能排出体外,而不至于凝聚滞塞为患。阳气一通,则诸症皆可霍然而解。
不少女性有卵巢囊肿、子宫肌瘤,这是怎么回事呢?
中医认为:阳化气,阴成形。若阳气不足,则气化不利,痰浊水饮等阴邪就会凝滞,滞塞不通,即变成囊肿、增生、肿块等阴性病理产物。且往往发生在机体阳气最虚的地方,若胞宫阳虚则成子宫肌瘤;卵巢阳虚则成囊肿等。其正确治法是扶阳以化气,通阳以排浊。不少阴浊瘀血凝滞所形成的疾病(如各种肿瘤、囊肿、增生、脂肪瘤、血管瘤等等)都需要通阳排浊。
如何通阳呢?或用麻黄、细辛、附子、干姜、吴茱萸之类温热性的中药,或用针灸,特别灸法,能养阳、壮阳、扶阳、通阳,最善化阴浊。再者,平时生活中需避风寒、慎起居、节饮食,可使阳气不损,有利于康复。
当前有血瘀的人很多,在皮则为血络,其色或青或紫或黑或红,在内则为肿块、增生、诸痛等。预防血瘀不仅仅是服些活血化瘀的汤药,更需重视养阳。使阳气充足并宣通,则气能化,血能散,经络通畅,自然不至于留瘀。通阳之法,或用温药,或用针灸。
阴盛阳虚的人容易生病,且多是三阴病证。一方面阳气内虚而升发无力;另一方面阴寒、痰饮、湿浊等既蒙蔽又伤损阳气,如此形成恶性循环,导致体质持续下降。动能升阳,像这类的病人一定要坚持运动锻炼,可选择散步、八段锦、太极拳、站桩等较舒缓的运动。并重视健康的生活饮食起居,使阳气振奋起来,慢慢地可以气化掉一部分阴浊。
“4个部位多晒,好养生”
【晒头顶】补阳气
中医认为,“头为诸阳之首”,也就是所有阳气汇聚的地方,凡五脏精华之血、六腑清阳之气,皆汇于头部。百会穴位于头顶正中(过两耳直上连线中点),是百脉所会之处。
晒太阳时,一定要让阳光晒过头顶,晒太阳时间最好11—13点之间。这时的日光阳气最充足。
【晒后背】调气血
人体腹为阴,背为阳。背部有一条不可忽视的经络——督脉。它有“阳脉之海”之称,总督一身之阳气。把背晒热、晒舒服了,人体的阳气也就充足了。
【晒腿脚】祛寒气
俗话说:“寒从足下起”。阳虚体质的人一年到头腿脚都是冷冰冰的。这种情况最应该晒晒腿脚。阳光可以带走腿脚的寒气。此外,小腿的足三里穴(位于小腿外膝眼下四横指、胫骨边缘)是人体非常重要的保健穴,平时常按揉和针灸可强壮身体、调理脾胃。
【晒手心】促睡眠
手心有一个很重要的穴位——劳宫穴(自然握拳,中指尖下所指)。劳宫穴为心包经腧穴,五行属火,按揉此穴位有清心火,安心神的作用。手心朝向太阳,让阳光照进劳宫穴,可以释放压力,舒缓疲劳,促进睡眠,还有强心益气的作用。
当睡觉、子午觉、晒太阳,无法满足人体所需阳气时,最好快速的方式就是艾灸!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