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弯湾
大概是前天吧,我删了一个妹子。
这大概是最近一年来我删掉的第二个妹子。
而上一个被我删掉的,是曹姑娘。。
噗。。
当然了,两者没法比。
当初删掉曹姑娘,那是爱恨纠葛,自我阉割。
但删掉这个妹子,是因为单纯讨厌。
怎么就讨厌了呢?她只是一个普通的微信好友而已啊。
起因呢,是因为最近三个月,我连续发过两条关于“在吗恐惧症”的朋友圈。
我说,我特别讨厌别人问完“在吗”然后不说话的行为,以后谁要是再给我发“在吗”之类的东西以后还不说话,那我就会毫不犹豫地删掉他。
于是,就再也没有人给我发过“在吗”了,也没有人找我聊天了。
我终于过上了无鸡无伴的野狗生活。
但在前天的时候,我中午睡起来,看到有个妹子给我发了条微信,点开一看,是:
“弯湾”。
我顿时火气就上来了。
特么的。。都讲了很多遍了,怎么听不进去呢,都说了打完招呼赶紧讲事情,怎么你们这些牛变的就是听不明白呢。
于是我给她发了两张关于“在吗恐惧症”的朋友圈,顺手就删了她。
删了她之后,我内心一直纠结这个事。
没删她之前吧,她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微信好友,我不知道、也不在乎她长什么样,不记得、也不在乎她跟我说过什么话。
删了以后吧,我却能清晰的想起她的微信名、她的微信头像。
似乎,我做了一件特别错误的事情。
后来,我无意间打开了微信运动,发现最近一段时间以来,只有她一个人给我点过赞。。
我就越发愧疚了。
真的有必要那么做吗?
人家就是问候了一下而已,怎么就引发你这个畜生发这么大脾气呢?至于吗?
你说问完在吗就赶紧讲事情,谁他妈天天有事要找你呢?就不能单纯的撩一下你?就不能单纯的聊个天?你是把自己当衙门了吗?
两天过去了,我依然为这件事感到百爪挠心。
我觉得特别羞愧,也特别后悔。
所以,在此我要特别地、郑重地向这个微信名叫NiQaYuiL的妹子说声对不起。
删掉你,并不是你的错,是我有病、幼稚、狂躁、不成熟。
然后我就想啊,为什么这么一个简单的小事情,会引得我这么生气?
别说是别人叫我的名字了,就是问我一句“在吗”之后不说话,真的有那么讨厌吗?真的有那么无法忍受吗?
或者说就算这个行为真的很讨厌,真的有必要上升到删掉人家的程度吗?
就不能简单的回复一个“在的,怎么了”,或者就算真的不喜欢这个行为,提醒人家一句不就完事了吗,何必生这么大气呢?
然后我就想起——人的观念、信念、想法,对一个人的影响太大了,大到甚至可以把人推向阿鼻地狱。
本来就是一个简单的行为,你不喜欢,然后你强化了自己的这种厌恶情绪,于是就会把这种简单的行为夸张到一个特别膨胀的地步。
就像一个气球,你不吹气,他就一张胶皮而已,你越吹气,它越大,然后就越容易爆炸。
我三番五次的强调“在吗”不可忍,于是它就真的变成了一个极度不可忍的行为。
不是行为本身把自己变成魔鬼,而是这种有意识的强调把自己变成了阎王。
强调是夸大的一种,它作用于几乎任何一种情绪,爱也好,恨也罢。
就像当我们喜欢一个人的时候,就强调她是我的唯一,她是天神下凡,她是老天派来收拾我的。
但事实上,我们真的有那么爱吗?
当这个我们曾经喜欢的人离我们而去,你就会手忙脚乱的,觉得人生失去了支柱,生命从此黯淡无光、爬满蛆虫。
但事实上,她真的有那么不可或缺吗?
你看到别人妻离子散,你会安慰他,“兄弟,看淡点,庄稼不行来年换个品种试试,老婆跑了,重新找个得了,反正都叫老婆;孩子被婆娘带走了,以后争取生个更漂亮的不就完了吗,喝酒喝酒,喝酒才是大事”。
大多数别人的事,你都觉得不叫事,但发生在自己身上,那就是撼天动地的事。
最典型的例子是,比如你去你朋友家做客,他为了款待你以及伺候他老婆,特地或者惯例地下厨。
他做了几个菜,但都没有放盐,她婆娘尝了一口就特别生气,“炒的这叫一个什么玩意儿,不吃了”。
你会纳闷——卧槽,有必要吗?没放盐就重新回一下锅,放点盐不就行了吗,都老夫老妻了,怎么还为这么屁大点事吵架呢?能不能像我一样成熟一点。
当你从朋友家回来,喝了酒有点晕,没脱衣服就上床睡了,然后你老婆就特别来气,“喝你妈死小娃,澡也不洗,衣服也不脱,跟打死叫花子一样,讲了多少回也不听,你是不是根本不把我讲的话当回事,你的眼里是不是根本没有我,这日子还过不过了,当初我他妈真是瞎了狗眼嫁给你”。
你会怎么想?你还会像安慰你朋友那样机智和成熟吗?
你当然不会啊,你会马上翻起来吵一架,“吵吵吵,一天就你屁事儿多,我他妈难得有空见一见朋友,喝醉了哪还顾得上洗不洗澡,不洗澡会死吗?你们女人真的是有病,好好的清静日子,一天天被你叨叨搞得我都想自杀”。。
你看,本来是一个炮火连天的夜晚,最后开始比拼斧钺钩叉。。
当然了,我也不只是有讲别人的本事,我也不是什么好人。
我印象最深的一件事,是我跟盘盘在一起的时候,有一次做饭,我准备炒个土豆丝,她一看土豆发芽了,就说发芽的土豆不能吃。
我说,哎呀没事,也没怎么发芽,它只是试探性的长出了一点点嫩芽而已。
她说,土豆发芽了真的不能吃。
我说,我从小吃到大,也不见得吃死了啊。
然后空气就开始凝固了。
就因为一个土豆,搞得大家都不愉快。
你想啊,这是一件多么小的事情,要么听她的,不吃得了;要么听我的,吃一顿也不见得如何。
但在亲密关系中,人们总是很难绕过这个弯,久而久之,亲密关系就变成了特别不亲密的关系。
所以很多结了婚的人,宁愿跟朋友在一起、宁愿一个人待着,就是不想两口子在一块。
本来啊,两个人要是没什么交集,大家都客气、随和、礼貌,可一旦形成了紧密的关系,就变得紧张起来。
所以经常有人讲,我们总是把最好的一面给了陌生人,却把最坏的一面给了最亲的人。
为什么?
因为你对陌生人没有要求,对亲人是有要求的。而且,对于越亲密的人,你越希望他完美。
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紧张或者糟糕,很大程度上跟“要求”有关系。
我写这篇文章,目的是想说服大家在亲密关系里少提点要求吗?
并不是,我只是想劝大家保持单身。
一个人待着,无鸡无伴,屁事没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