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本是一个修行的过程,只是方式有别。
有人选择在喧嚣尘世间修行,有人选择在深山庙宇里修行。身为一名凡夫俗子,处于喧嚣的尘世,我愿在文字里修行。
我所说的在文字里修行,方式有两种:一是在阅读中修行,一是在写作中修行。二者相得益彰,不可或缺。
先谈谈第一种修行——阅读。
季羡林先生说过,读书是精神的吃饭,吃饭是身体的读书。这里的读书指的就是阅读。
这个比喻的说法十分形象,通俗易懂,富有意味,也颇有见地。一个人总不吃饭,身体肯定吃不消。同样地,一个人总不读书,精神也难以充实,甚或日益贫乏,乃至枯萎。可见阅读于人精神方面的重要意义。
我愿在文字里修行古人读书前先要沐手,甚至还要焚香,以示对书卷的尊敬与虔诚,同时也有利于自身的静心投入,修行的仪式感十足。
现在的人们相对较为浮躁,基本上没有古人那样的讲究,可以随时随地进行阅读。现代人的这种阅读方式固然非常自在,却也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如古人般对文字所抱有的那份尊重与虔诚。
我认为,阅读中的修行有仪式和内容两个方面。讲究仪式的往往也重视内容,注重内客的不一定讲究仪式。当然,内容是关键,要潜心阅读,读而有得,于人的知识、思想和情感上有触动或补益为最好,进而达成在阅读中修行的目的。
我愿在文字里修行阅读一本书或者一篇文章,就是走进一方天地、一个世界,借助文字这个神秘的媒介与作者和文中人物进行思想、情感和见闻等诸多方面的交流,从而见识更多的人和事,看到更多的不一样的风景。
我愿在文字里修行当下,社会上提倡多读书,读好书,让阅读成为一种习惯。我阅读,我快乐,我收获。
人们在阅读中拓展生活,增加见识,引动情愫,宽广心胸,厚重情怀,陶冶情操,品悟人生,丰富思想,砥砺品格,等等,获益匪浅。这些都是阅读的内容带给人们的内在修行。
我愿在文字里修行但是,无庸讳言,阅读又常常是一件费时费力费脑子的事情,过程未必都是那么顺畅和痛快,有时甚至让人感到很痛苦。且不说,有时,字有千钧,眼皮仿佛承受不了一个字的重量;有时,看着看着,疲惫渐生,以至昏昏欲睡,也不少见。但只要坚持阅读,就是修行。
在阅读学习方面,古人就有头悬梁、锥刺股的故事。为了抵抗疲劳,也为了专心致志不懈怠,可谓用心良苦。其读书精神让人无比敬佩。
真正而深入的阅读,需要的是全身心的投入和日久坚持。如此一来,阅读过程本身也是一种修行。
下面再淡谈另一种修行——写作。
与阅读是在广泛吸收中修行不同,而写作就是在自我表达中修行,二者都是在文字中修行。
人们通过阅读这种修行,丰富了自我,也提高了自我。日积月累之后,就会有表达上的冲动。言说的欲望一强烈,也想说道说道,或讲述某个故事,或抒发某种情感,或展露某种见解,或表现某些思考,如鲠在喉,不吐不快。这时,不妨将想要说的话,以文字的形式记录下来,这便是写作。
虽然人人都有写作的天赋和才情,但不是人人都能时有神来之笔,动辄妙笔生花那只是极少数天赋异禀的写作天才的事。
只是,真实的写作往往又是一件十分艰辛的事情,经常写作的人一般都会有这种体会。许多上过中学的人在语文学习中曾经有三怕:一怕文言文,二怕周树人,三怕写作文。这第三怕就说明了写作的艰辛,并非易事。何况写作于那些不常写作的成年人,就更是如此。
虽然经常有人调侃写作为码字,貌似十分轻松,其实不然。即便是写作高手,虽然相比一般人写得轻松些,但那是因为其人在长期的艰苦写作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悟出了不少门道,多少有了一些自我技法上的突破,感知和驾驭文字的能力较强,掌控文字比较得法,左右逢源,张驰有度。但纵观许多高手大家的整个写作历程,特别是写作初期,也一定不乏痛苦的经历与体验。
因为,真正的写作是一种创造性劳动,也是一种高强度的脑力劳动,非常耗费人的精力和体力,也非常耗费时间,自然是一件很辛苦的事情。
许多人并不是因为空闲太多备感无聊,以致闲得心慌而写作。除了专业作家,他们的生活基本就是写作,有大把的时间可用。而绝大多数人是在正常工作之余,挤出一点时间来写作;或充分利用好一些时间碎片,积少成多;为了求得相对充裕的时间因之而熬夜也是家常便饭,个中辛苦自不待言。即便是为了挣钱而写作,但那只不过是把写作当成了一种挣钱养家的方式,并无不可,同样辛苦,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
只是因了个人的爱好和写作本身所具有的独特魅力,以及写好一篇文章所带来的些许的成就感,许多人因此而废寝忘食,乐此不疲,苦累并快乐着。
写作不易。有时,为写好一篇文章而搜索枯肠,甚至寝食难安,夜不能眠。有时,写着写着就文思短路,难以为继,搁笔枯坐,焦虑异常,痛苦不堪。有时,刚写完一篇稍长的文章,人在如释重负和略显快意的同时,备感虚脱,甚至于大病一场。
著名作家余秋雨的妻子马兰在一篇文章中提到,余秋雨每写完一篇大散文,往往疲惫不堪,常常大病一场。待身体恢复后,又开始构思并写作下一篇长文章,她看着就心疼。
众所周知,曹雪芹为写《红楼梦》,在困窘之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十年辛苦不寻常,字字看来皆是血。
路遥为写《平凡的世界》,辛苦准备三年,又艰辛写作三年,为伊消得人憔悴。而后,英年早逝,令人叹惋。
陈忠实为写一部死后可以放在棺材里当枕头用的书——《白鹿原》,一个人住在乡下老宅,远离都市的喧嚣,与孤独为伴,与书中人物对话,长达数年,终于完成了这部篇幅宏大的叙事作品,成就了该作品不一般的高度和厚度。
由此可见,但凡好文章通常是作者的心血铸就,特别那些经典的好文章、大文章和传世名著更是如此。
那些世上一挥而就便成佳作乃至千古绝唱的文章,毕竟少之又少。一篇文章在完成初稿之后,往往要假以时日,反复修改,多次打磨,不断润色,仔细校对,直至自己基本满意,再也挑不出大的毛病,方才罢休。这样做,既是对自己负责,也是对读者的尊重。
唐代诗人卢延让的《苦吟》一诗中有这样两句:“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为了将一个字吟写安稳,竟然到了要捻断几根胡须的地步,可见写作中的修改与打磨过程是何等艰苦。
古往今来,一个作者,能够忍受孤独寂寞,努力克服写作中的千辛万苦,着力写出优秀的作品,这不是修行,又是什么?
从本质上说,写作是一种心灵的守望。写作者无时无刻不在关注能投射世界的内心,并积极与自我内心深度打交道。紧接着,作者再虔诚地将自我最真最善最美的心灵外化为一行行、一篇篇的文字,毫无保留地捧给读者,供读者品鉴。此时,写作不啻为一种与文字有关的自我心灵的修行。
总之,关于文字,无论阅读,还是写作,都是一种修行。这是我所理解的一个人在文字里的修行。
我愿在文字里修行。虽苦犹甘,无怨无悔!
我愿在文字里修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