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包子”引发的思考
这几天,《包宝宝》风靡朋友圈,一个讲述“听话”的故事,戳中了万千父母的心,也引发了数以万计的关注和讨论。
对妈妈爱的依赖,随着包子的成长逐渐消失,自己的爱好、自己的秘密、乃至自己心爱的女人,成了和妈妈走向决裂的垫脚石。
坦白的说,在包子被吞下的那一刻,我愕然了。
警惕!温柔而坚定,正在吃掉你和孩子……温柔的束缚
一个前一秒还温柔如猫的妈妈,后一秒便幻化成豺狼恶虎,用狰狞的嘴脸和暴力的行为,对待着自己捧在手心的孩子。
这一幕曾多少次在我生活中上演,已经以不清了。
可明明懂得不用“听话”控制孩子,也在努力践行的我,为何也会成为包子妈呢?
反复回想这场“控制”与“反控制”的较量,我突然想到了“温柔而坚定”。
这个帮助千万家庭解决亲子关系问题的绝佳理论,似乎也经常会困住我们。
我们便慢慢的被假温柔所压抑,直到撕破脸的那天,失望、无力、自我否定会被不断的强化。
而孩子呢,则像成为温水中的青蛙王子/公主,在甜蜜的包围中,慢慢的失去自我,竟又轮回到了“听话”孩子的行列,而隐于乖巧之下的,是一个自卑、缺乏主见、不敢担当、意志薄弱的自我。
失衡的温柔而坚定,正在吃掉我们和孩子!
失衡的“温柔而坚定”
“一种既不惩罚也不娇纵的管教孩子的方法……孩子只有在一种和善而坚定的气氛中,才能培养出自律、责任感、合作以及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学会使他们受益终身的社会技能”。
没错,就是风靡全球的正面管教的核心理论。
在这个理论的引导下,我们努力做着温柔的而坚定的妈妈,可却常常遇到下面的情景:
“我好好不行啊,最后控制不住了”
“这孩子就不能听好话,听多了就管不了了”
为何我们的好之后,常常发生不是自己失控,就是孩子失控呢?
反复对比了成败的区别,我发现了自己常忽视的3个问题:
1、忽略了自己的感受
自己明明是天性爱急的猴子,偏要为伪装成温柔可人的猫咪。长期压抑天性,自然会有崩盘的一天,而本来只是调皮最快的猴子,也自然会挠人和呲牙。
不知有多少人和我有一样的体验,自己明显的感受到情绪的弹簧被挤压到极限,明明清醒的听到理智在提醒你告再坚持一下,却偏偏爆发了比自然释放还高的负能量。
2、忽略了孩子的感受
好吧,我承认,当想起前几天一个为了开会的会上,讲话人犹如机器人般的“激情”训勉时,我明白了自己是多么的冷血。
所以,当定好的规矩不能破坏,所以,就如复读机一般缓慢的重复No的理由,这不是爱,而是伤害。
3、忽略了坚定的界限
简*尼尔森《正面管教》中,是有这么一个提醒的“赢得”孩子。可实际生活中,我们往往都在“赢了”孩子。
回想一下,生活中,我们有多少次因为经验丰富、阅历丰盈,一眼就看到了事情发展的尽头?
又有多少次给予预见,我们温柔而坚定的提出建议,告诉孩子你应该如何如何?
还有多少次把孩子不接受,理解为孩子没听懂,于是口破破心把孩子讲“懂”了?
警惕!温柔而坚定,正在吃掉你和孩子……
松绑,从这些小训练开始
研究了一些语气温柔却让人不爽的句子,发现改变措辞是个简单的突破口。
1、把命令变成陈述
就在刚才,身边一个家长还在很温柔的说,“你应该……”
想下这个词还真不是温柔平等的对话,这种高高在上的命令,让你轻而易举的站在了俯视一切的位置。
难怪孩子爸总抗议我说“要么,要么”,这种我认为很民主的话。
举个例子:
你该去睡觉了——到了睡觉的时间
2、把问原因变成问情况
也就是把why变成what happend 。
感受到“为什么”和“发生了什么”的区别么?
没错,前者是追责,会引发孩子紧张甚至说谎,而后者则是会引导孩子说出原因,帮她找到问题。
举个例子:
为什么杯子打破了?
3、把否定改成肯定
把不能、不要怎么做,变成可以怎么做
正向语言会提升配合度,注意度的把握,过分强调会变成“应该”的压迫感。
警惕!温柔而坚定,正在吃掉你和孩子……分析焦点,落地实践。
关注娴聊成长,
做孩子阳光成长的引路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