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接女儿放学时,她一出校门就告诉我:我数学没考好,才考了70多分。我听了心里咯噔一下,立马换算成中考的150分制,看看大概能得几分,一换算,心更是哇凉的了。我问她:错在什么题上了?女儿说正面扣了几分背面扣了几分。我说:正面基础题也要扣这么多分数。然后我开始了说教:你肯定有很多知识点是有漏洞的,没有掌握好。你平时上课有没有好好听,不懂的题有没有及时弄懂?周末复习的时候我让你把作业本上错题再做一遍,你做过没?有没有好好做?女儿已经不太愿意和我讲话了,她不情愿地说:我都做过的。我复习过了的。一路上我继续叨叨叨,她就默默地听着。到家的时候,我才发现她哭了。她啜泣着说:妈妈,我觉得你不相信我,你说的这些我都做了的。我还想为自己辩解:那你要想一想,如果中考数学只考了70多分,那多影响你的总分呀。她说:可是妈妈,我是会变化的呀。 突然我想起曾经有段时间一直在她耳边强调成长性思维,和她一再的说现在不会做的事情不代表以后也不会做。现在做不好的不意味着以后也做不好。她还记得,我当时倒是糊涂了。我赶紧刹车,不再叨叨叨了。
纵观整个过程,其实算不上是沟通,基本都是我单方面地在说,在批评,在指责,在评判,在表达对女儿的不信任。这样的表达方式就像一把刀,直刺她的要害,刺伤她的自信和自尊,造成她心伤无数。
在我表达的句子中,基本都是“你”开头的,也就是“你--信息”。“你--信息”不但不能表达清楚父母的感受,孩子在解读这些信息时接受到的是:你应该做什么,你有不多不好等等,基本都是负面的信息和情绪。
比如你工作了一天回到家,已经是一身疲惫,这时孩子还非得粘着你,让你陪她玩,让你一遍又一遍地讲故事给她听,如果家长发出“你--信息”,可能会说:你真烦人。孩子会解码为:我很坏,妈妈不喜欢我。所以我们需要学会“我-信息”,即以“我”开头发送信息。
“我-信息”包含三部分内容,分别是:
1.对不可接受行为的一个描述
2.父母的感受
3.这个行为对父母造成的实际而具体的影响
所以“我-信息”概括来讲是:行为+感受+影响。要说明的是在描述行为时要使用描述性的词汇,要描述事实,不要使用批评和指责的语言。比如:A. 你没有按时回家,也没有打电话说你要晚回家...
B. 你不打电话说一声,真是不考虑别人的感受。
哪一个是描述行为呢?很明显是A。 B带有明显的指责。
关于父母的感受,并不是意味着表达时都要和风细雨,可以根据事情的严重性,采用不同程度的表达。比如可以说“我会担心,我会心烦”也可以说“我很生气,我痛恨看到...,我吓得要死...”等等。
关于“行为造成的实际而具体的影响”的表述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孩子行为的改变。光表达父母的感受是不够的,必须给出一个让孩子改变行为的理由。比如孩子没有按照约定的时间10点半之前回家,也没有打电话通知家长,妈妈在说出“我很担心你”的感受后,再加上:我都无法安心地睡觉。影响往往是会耗费钱财、时间、额外的工作或引起不便的东西。它可能使你无法做某件你想做的事或者需要做的事。它可能使你身体上受到伤害,使你疲倦,或者使你疼痛或不适。
对于父母来讲表达“我--信息”容易吗?不容易,因为父母都不太愿意在孩子面前袒露真实的自己,特别是脆弱的,不完美的自己。比起用“我--信息”袒露自己的感受,倒不如用“你--信息”来指责孩子来得更好接受。但是“我--信息”不容易激起孩子的反抗,不容易导致亲子间的争斗,也更容易让孩子为自己的行为负起责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