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小说《山河吟》之刍议
2019年初春,荣幸参加江苏省作家协会在省城南京举办的“2018年新入选省作协会员首届培训班”,于一场春雨中,到达指定宾馆。打开安排好的房间,一眼认出先我入住的连云港籍作家孙泽深。因为两年前我为他的诗集《诗情梦语》写过一篇评论,所以彼此特别亲切,一见面便情不自禁地拥抱起来。那种他乡遇故知的喜悦,让这次南京之行,早早就有了收获。
问及孙老师最近的创作情况,他说刚刚又出版了一部长篇小说。说完就迫不及待的下楼,冒雨走向他的私家车。因为这次返回的路上,他还要去好几个地方采风、看望一些文坛老友,还需要老朋友的引荐,去有关部门查阅当地一些历史资料,为他正在构思的下一部作品搜集素材。所以选择自驾出行。当他从车中取回几部长篇小说回到房间时,头发已经淋湿了,我心疼地拿着毛巾为他拭去雨水,毕竟是六十多岁的人了,生怕他感冒着凉。
我和作家孙泽深,结缘于文字的彼此欣赏,所以当我双手接过书籍时,看一眼封面,这部由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刚刚出版的长篇小说《山河吟》,便深深镶嵌于我的眼眸。因为他长我几岁,私下里亲切的称呼哥哥。这一次无意之中再度相逢,却得到他一部长篇小说的馈赠,其文人的相知相惜,自然会用文人的方式加以回报,何况我每当得到别人赠送的文集,总要千方百计抽空拜读学习。一旦情到深处,必定会欣然握笔,抒写自己的感受。
毫无疑问,孙泽深是一个作家,也是一个诗人。或许,他又是一个记者、一个画家、一个摄影家、一个书法爱好者、一个编剧、一个导演、一个音乐制作人等等。与外界而言,他仅仅用一个资深媒体人,便罩住了所有的光环。源于他的低调与较高的文化修养,言谈举止中恰若静水流深。他的大半生时间,一直都在与文字、文人、音乐、绘画等艺术打交道,所以外表的儒雅谦和,让你猛然一看,也不过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文化人。你若不和他深处,又如何能够品味到,隔着一层陶瓷瓶的美酒的甘醇?他在退休前,凭借聪慧的才智与一身洋溢的艺术细胞,勤奋进取,曾在中国中央电视台九州国际传媒担任副总裁,任过全国县域经济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兼文化发展办公室主任。这部近40万字的长篇小说,是继诗集《诗情梦语》与《纯真年代》《开往爱情的火车》两部长篇小说之后的又一部力作。
作家以饱蘸浓墨的乡土情结,铺开故乡灌云人民那一段尘封多年的,史诗一般的抗日战争的往事,彰显了那场空前绝后的,义无反顾的、誓把侵略者早日赶出家门的故乡人民坚强的决心和感人肺腑的斗智斗勇。这部作品以作家故乡老灌云县的历史事实为背景,描写了一幅乱世中城镇乡村斑驳岁月画面,描绘了三十年代灌云城乡人们的生存状态,写出一组不同人物面对强盗入侵家园不同的精神态度,并试图形成对一个时代、一个地域之人性的、精神的、历史的观照。作品并未侧重写战争,而是把主人公放置于乱世背景中,着重考察其在命运沉浮中的精神起伏、人性变化、人格与尊严的完好与缺失,探索其如何找寻生命和情感的着落所在。作家用宏大的篇幅,细致的笔法,让一个个离去多年的抗日英烈和先人,从历史的尘烟中鲜活的走来。在这部小说中,尽管作者并没有更多地着墨在那些血雨腥风的场景里,更没有声势浩大与波澜壮阔的画面。一来毕竟当年的灌云乃至于整个连云港地区,并不是抗日战争的主战场,所以作家哪怕驾驭文字的功底多么深厚,也不可能写出类似于《亮剑》那样的文学作品。忠于史实也是一个作家对社会、对人民、对作品的一种严谨的创作态度。其次作为一个当年还没有出生,且没有亲眼目睹和亲身经历的局外人,能够再现灌云历史上这段饱受日本侵略的屈辱史,既是对于故乡长眠于地下先烈们的深深缅怀和崇敬,又是一部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的生动的爱国主义教材。
于纷繁的历史中,撷取这片乡土上曾经一些可歌可泣的人和事,紧紧围绕这些人和事而展开的一系列的铺陈,从尊重历史的角度出发,向读者呈现了一部盎然向上的、不屈不挠的民间抗日英雄的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让我们深深感受到那些离去多年的英雄人物,曾经就在我们身边,就是我们的亲人和乡邻。就是我们的同学和朋友。伴随着阅读的不断深入,抗日英雄孙达生、孙存楼、张佳慧们,便是那样鲜活的走进了我们的视野,通过一次又一次惊心动魄的描写,让我们不知不觉中,就走进了人物和事件中间,与他们同呼吸共命运,时不时要替人物的不平遭遇捏着一把汗。
作家在这部长篇小说中,一直以非常饱满的情感,借助故乡悠久深厚的的文化底蕴,基于“大事不虚、小事不拘”历史体裁小说的创作原则,以一个作家对事物敏锐的观察能力与虔诚的创作态度。通过大量阅读和掌握的历史资料,站在一个俯视历史又不囿于历史的高度,从小处撕开一个历史的瞬间:“秋风萧瑟,乌云深沉,一片枯黄的秋叶,从一根高耸地刺向天空的梧桐树上飘落下来,借着凌厉的风势,穿过几千年经风历雨的亭台楼阁,抑或陋巷棚屋,迎着湿咸的海风,踩着千百年来运盐车船的痕迹,扫过成千上万亩滩涂,来到这个‘苏北盐都’之称的千年名镇--板浦”。这种蒙太奇的表现手法,以一片落叶虚幻的穿越,极富语言空间的张力,又充满着诗意盎然的意识流的想象。让人瞬间感受作者驾驭文字的高超手法。
而透过这一段极富抒情的文字描写的留白,读者们不仅可以感受当年灌云板浦曾经厚重的历史,又仿佛有一丝丝隐隐的疼痛,让我们肃然站在历史的面前,目睹这个千年名镇即将承受的现实沧桑和屈辱的蹂躏。一种酸楚的感慨,不由得生出这样的诗句,所谓“回眸沧桑泪双行,苦难深重爹和娘;往事幕幕犹在耳,揭开伤痕皆倔强”。
伴随故事情节的不断推进,读者越来越懂得,作家之所以取名《山河吟》的深刻含义。作为一个常年奔波在外打拼的游子,岁月越深,思念故乡的情感越浓。那些深藏内心的乡情、乡亲、乡人,与故乡这片热土之上曾经发生的一系列全民同仇敌忾的抗日故事,时时刻刻鞭策着作家那颗爱国爱家乡的赤子之心与故土情结。通过作家笔下所呈现的大量详实的历史资料可以看出,作家在翻阅这些资料的同时,那些被感动的每一个细节与场面,无时无刻不在驱使着作家,还原历史,呈现当年,讴歌英雄,唱响主旋律,既是一种文化人的担当,又是一个故乡游子归来的一份责任。退休之前,由于冗繁的事务与工作,无法拨冗静心创作。而今退休返乡,再也难以抑制作家对故乡挚爱的冲动。
“灌河是灌云的母亲河,西接淮沂河分支三岔河,向东经过响水口陈家港,燕尾港流入黄海。75公里的河道并不算长,但水面宽阔,河水波涛汹涌……灌河是一条没有封闭的自然潮汐,河水流到响水口时,拐了一个很大的弯,因此潮水流得既急又响,所以叫做响水口”。这段文字,既有浓墨深情的故土情怀,又可彰显作者饱读历史,尊重历史的严谨求实的态度。于如数家珍的娓娓道来中,凸显乡情如血般挚爱深情。
这部小说,作家除了语言描写的生动灵活,那些潜藏于字里行间的诸多表现手法,既有音乐人的专业解读,又有一个职业画家的刻意留白,抑或还有一个书法家的狂书飘渺,那种意像奔突,时而洒脱大气,时而雅致婉约。你看这段描写:“淮海戏的唱腔,高亢嘹亮,入声字很多,其音程大跳,尾腔常翻高七度、八度,用这种唱腔来演唱九一八事变,日寇入侵东三省这种悲壮、悲凉的事件,让听众闻之怅然,不由得潸然泪下”。“书法是写字人的心理描绘,人们写字,是用线条来表达和抒发作者情感的心绪变化。人与字,字与人,笔墨之间,本足觇人气象,书法也然”。何其深刻又入木三分的精妙之言。
除此之外,作家对于人物心理描写尤其细腻生动。很多章节,那些细致入微的观察与拿捏,皆是那样准确,细细咀嚼,仿佛这些文字就是那个被描写对象肚子里的蛔虫,牢牢掌控在作家手中。特别是一些经典词句的运用,再三品味咂舌,那般够味,那样鲜活。你看“鲜衣怒马”,“一股气势蓬勃而出”。仿佛瞬间伫立,又似伸手可以触摸一般。
在刻画党的败类宋斐然的一段文字中,因为宋斐然经不住严刑拷打而投降叛变。尽管如此,他在一些并不知情的学生面前,作为一个公众人物,他既要保持自己曾经正面形象,又要时时刻刻防止被别人揭穿自己。那种丑恶作态,令人捧腹又令人作呕。作家的描写可谓辛辣老道,通过人物对话的分寸把握,又可看出作家对于笔墨的匠心独运,或是浓墨重彩,或者淡淡素描。不论浓墨还是素描,皆能那样生动的刻画人物与事件,特别值得学习。
至于小说中大量详实的描写抗日运动过程中的斗智斗勇,民间组织多次举行抗日募捐活动,支援抗日前线,以及在描写抗日英雄孙达生的成长历程中,作家并没有给这个人物塑造成高大上的完美形象,相反却剑出偏锋,正是这个人物的桀骜不驯,甚至于顽劣刁钻,一意孤行。在面临自己的父亲,一个国民党军队少校营长不明不白的死去,孙达生骨子里的悲愤与怀疑,一直郁结于心。当他面对日本侵略者的入侵与掠夺,那股埋在心灵深处的国仇家恨,瞬间爆燃。所以人性本身就没有劣根性,相信广大读者在拜读这本小说时,一定会有各自不同的见解,然而收获却一定是非常深情的乡土情怀。正如作家在后记中所说:这部长篇小说的“灵魂”就是一个“爱”字,从我的心中流淌到字里行间的,都是对灌云这一片土地的深情挚爱。对长期漂泊在外的游子来说,这种感受尤深......揣着这种情怀开始创作了这部小说,为了英雄的灌云儿女深爱着的灌水云山,为了这片土地不受侵略者的蹂躏,为了大好河山不再破碎,为了家国民族不被凌辱,他们用自己的青春和热血筑起了一道抗敌长城!此爱亦我爱!此情亦我情!尽管折射的是那些远去的身影,但同为这片土地上的灌云儿女,延续着一股爱的共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