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天气转暖,晴好的日子里,在小区和公园户外活动的孩子越来越多,大部分都是拿了球类或风筝在跑跳玩耍,还有被绽放的花吸引,以它们为背景拍照。吹吹风、看看蓝天白云,开阔的活动空间,似乎成了如今带孩子亲近自然的主要目标。却很少有人留意观察身边的动植物,引导孩子打开感官去体验、感受那些不同形态的生命。不禁疑惑当蛙声蝉鸣的乡间生活远去,看蚂蚁搬家、蝌蚪变青蛙的机会也一并失去了吗?
有教育专家说:知觉的深度和饱满度是生命智慧的土壤,孩子的心智成长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块土壤是否肥沃和宽广。自然绘本大师松冈达英的《自然图鉴》,作为一本自然观察入门手册,介绍了8大类常见生物,包含昆虫、鸟类、哺乳类、爬虫类、两栖类、鱼类、贝类和植物类。配合千余幅原创插图,带我们从一片叶子一个脚印开始,去看、去听、去辨认与我们息息相关的小伙伴,重拾田园生活的乐趣。
![](https://img.haomeiwen.com/i3868187/87773a5fc6297614.jpg)
一、细致入微的配图
也许有时候,我们被一只色彩独特的蝴蝶或身形不凡的蚂蚁吸引,却不知该如何观察,书中针对不同的物种特点,列举了不同的具体方法,并以细节丰富的步骤图详尽说明。
比如夏季常见的蝉,还描绘了它蜕皮而出的瞬间。
![](https://img.haomeiwen.com/i3868187/fba153cf64a4a701.jpg)
比如夜晚街灯附近的壁虎,它能自由行走在墙壁和天花板上的秘密在于它的脚趾,为了更清晰说明,书中把脚趾放大来画出细致的局部。
![](https://img.haomeiwen.com/i3868187/0efdb57f384b4cf1.jpg)
既像工笔画又似放大镜的配图,让那些不易碰到或发现的生物也栩栩如生地呈现在眼前。
二、有趣的实验和追踪观察
下雨后,哪怕不出小区也很容易看到蜗牛,在“蜗牛──跟着痕迹走”这一节,书中写道:
从一片叶子移到另一片叶子时,或爬上藤蔓时利用腹足的方式、外壳的形状及左旋或右旋等,都是观察的重点。
不仅如此
用签字笔或染色的棉花在蜗牛背上做个记号,每30分钟或1小时记录一次,就能做出它的行动地图,了解到蜗牛的活动场所等。
蚂蚁对黑色与白色有怎样的好恶?白粉蝶为什么好像不知道附近有杜鹃花就飞走了?书中分别讲述了简单易行的实验方法,可以自己动手找出答案。
![](https://img.haomeiwen.com/i3868187/8a899a32ea1f3b0d.jpg)
![](https://img.haomeiwen.com/i3868187/5a81ecdd450bc72f.jpg)
尽管在城市里想要筑巢引鸟很不容易,但按照书中的方法做一些放到家附近的公园树林,说不定会有意外惊喜。
![](https://img.haomeiwen.com/i3868187/5e2183e9b788fc75.jpg)
三、温和而意义深远的生命教育
在书的开头“自然是一个生物体”里,作者解释了从植物光合作用,到草食性动物,再到肉食性动物等食物链的知识。
到目前为止,鹫或老鹰这种生物一直都没有天敌,可是它们毕竟还是会有死亡的一天。一旦死亡,它们的尸体就会被埋葬,被各种昆虫啃食,甚至被生活在土地里的各种小动物或菌类食用或分解,最后回到土壤中。像这样吃与被吃的自然关系,便是能量的庞大流动与循环。
没有观察就没有了解,没有了解就不会热爱和保护,当我们跟随书中的引导,走近并用心看见让这个世界更丰富多彩的动植物,还有什么比实际体会更好的生命教育?
雨后的田间小路,有人闻到泥土的芬芳,有人抱怨泥泞难行;大漠驼铃,有人震撼于天地寂寥,有人只悲叹跋涉艰辛……两种感官,生命体验截然不同。《自然图鉴》教会我们在自然中,打开感官,捕捉那无处不在的趣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