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又过去了
世界上最公平也是最不公平的东西是什么?
时间。
1
每个人都有24小时,这很公平。
可是对于时间的利用效率不同,若干年之后,比如5年,大家就会看到差别,这又特别不公平。
但这种不公平是自己选择的结果。有的人上班8小时,把本职工作做好,努力发掘发展方向,他会比别的同事想得远一点点,做得多一点点,下班继续为本职工作加油充电,或者开发一项职场新技能,或者发展一项自己的兴趣爱好。5年之后他成了本职工作上的专家,或者把兴趣爱好做成了新的事业…而天天上班偷懒,下班追剧追星的,如果你能持续写狗仔报道,5年之后估计能成为一个八卦专家,也能达到职业新高度。但更有可能的是除了年龄和体重的增加,一无所成。
2
一个人应该如何对待时间?
这是个老生长谈的问题,每个人都知道要珍惜时间,从小爸爸妈妈老师长辈都会告诉你这个道理,但知道不等于做到。知行合一,却是最难,现实生活中拖延症患者真多,挥霍完了才体会到“人生苦短”的苦涩。
采铜在《精进》这本书里引用了来自一代学人梁漱溟先生对于人生态度的解读:“郑重。”
1916年,23岁的梁漱溟在上海《东方杂志》上连载一篇长文,以西方理论阐释印度佛学,获得蔡元培和陈独秀的赏识,受邀到北京大学任教。登上北大教坛时只有24岁,并没有读过大学,也没有留过洋,之所以能获得最高学府的教席,除了适逢当时北大不拘一格用人才的学术氛围,更是因为他本人从少年时期就终日勤勉不懈怠,奋力苦读以钻研学问,自学成才。
梁先生因恪守本心而知事情轻重缓急,因尽全力无保留而使其事竞成、光阴未曾虚度,此之谓郑重。即人应清楚地、自觉地尽力于当下的生活。
3
现代心理学是如何看待时间的?
菲利普•津巴多(Philip Zimbardo)是美国斯坦福大学退休教授,著名的心理学家,他从科学实证的角度给出了“时间视角”这个概念。
“时间视角”(Time Perspective,也称为“时间洞察力”)的概念,根据不同的时间视角,可以把人们划分为下面六种类型:
1. 过去视角
过去视角包括积极过去视角和消极过去视角
2. 现在视角
现在视角分为享乐主义视角和宿命论视角
3. 未来视角
未来视角也分为未来目标导向视角和未来超验主义视角
津巴多教授提醒我们,时间视角是可以通过学习和努力来改变的,最理想的时间观是一种平衡的时间观念,混合多种时间视角:积极运用过去的经验,因为探寻过去使你有根可循;适度地思考未来,这让你如虎添翼,对目标充满向往;适度进行现实的享乐,补充生活的能量,能更好地认识自己;同时要尽量少一些消极过去视角和宿命论视角。
因此我们需要学会在不同场景间切换时间视角。比如在工作场景中,我们要以目标导向的未来视角为主,高效利用时间,你就能成功。但放下工作后,度假、陪伴家人和朋友见面时,转换为享乐主义视角和积极过去视角,可以更愉悦地度过美好时光。
4
时间的深与浅
工具进步了,我们留给自己的时间到底是多了还是少了?人们可自由支配的闲暇时间总体上呈增加趋势,但人们却用觉得时间越来越少。
这是因为时间的“深度”发生了变化。
我们下一代的时间,被手机、电视、网络分割成无数细小的片段,同时又很容易同时做一些别的事。比如刷连续剧时,我们可以同时吃零食、玩手机、聊天,时间就很“浅”,看上去很忙但没有成果。在进行有难度的活动时,比如学习、演奏乐器、文学创作,我们就无法分心两用,当我们无比专心,沉浸在创造性事物时,就会进入“心流”的状态。
心流(flow)是指人们全身心投入某事的一种心理状态,由匈牙利心理学家齐克森米哈里(Mihaly Csikszentmihalyi)观察并命名。当人们把精神力完全投注在某种活动上时,往往不愿被打扰,甚至忘记时间的流逝,这期间会伴有高度的兴奋及充实感。
这就是时间的“深”。
5
生活的快与慢
“时间管理”现在已经成为一门时髦的课程。采铜提出:我们要审慎地对待时间管理理论。时间管理是在技术层面上解决时间不够用的问题,教会我们更精细地分割生命时间,但如果过度依赖时间管理,演变成无论工作生活都一味求快的时间观,却是很有害的。
美学家朱光潜先生曾说:“人生第一桩事是生活。我所谓‘生活’是‘享受’,是‘领略’,是‘培养生机’。假若为学问为事业而忘却生活,那种学问和事业在人生中便失其真正意义与价值。”
我们可以从时间的享乐主义角度出发,让生活慢下来,纽约时尚专家迈克尔•弗洛克在《享乐主义手册》一书中是这样建议的:
找一把公园长椅,坐下来,观察生活
躺在吊床里看星星
散步,不要方向
在寂静的环境中看一本书
在阳光下小睡片刻
在烛光中洗一次澡
睡到自然醒
时间到底多了还是少了,完全存在于你心。换个视角看时间,多一点时间的深度,让生活慢下来,才是让时间为你所用的法门,与其管理时间,不如管理自己。
——改写自熊猫书院《精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