尝遍甘苦悟人世 诉尽情仇寄评书
在震惊世界的“911”发生的第十七周年祭日,中国传统艺术的百花园中一颗璀璨的明星陨落了。84载风风雨雨的洗礼,多年病魔的折磨对艺术大师单田芳而言除了多一份人生回忆的况味,痛苦对他来说已经失去了灼伤力。在文化、文艺多元发展与极大繁荣的时代,评书似乎已经失去了其存在的市场和价值,但作为一种传统的以口头表演为主的艺术,在特定的历史时期确实给几代人带去了精神的愉悦和享受。
评书,初始于民间,是一种古老的汉族传统口头讲说表演艺术形式,在宋代开始流行。各地的说书人以自己的母语对人说着不同的故事,因此也是方言文化的一部份。清末民初时,评书的表演为一人坐于桌后表演,道具有折扇和醒木,服装为长衫;至20世纪中叶,多不再用桌椅及折扇、醒木等道具,而以站立说演,服装也较不固定。而在中国改革开放后,在电子媒体及推广普通话的冲击之下,一些方言的说书文化日渐式微,处于濒临消失的状态,但还仍然有其活力。
存在就是合理的,这种合理既有客观的原因,更有主观的因素。作为一种历史相对久远的艺术形式,其生长的土壤不是在庙堂之上,这样自然就称不上阳春白雪;而正是由于其扎根江湖之远,从民间汲取丰富的营养,所以才有了广阔的发展天地,而且深受底层人民的喜欢。也正是这种人民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植入世人的生活,才为原本单调而枯燥的生活带来无穷的兴味。积贫积弱的时代,科技发展的滞后,文化的发展及其表现形式显得也相对单一。当一种文艺形式走向民间,其内容贴近普罗大众的生活,其表现的方式也容易理解和接受,其自然成为人们在参加完繁重的劳作之后用以消解疲劳的主要手段。
一种艺术形式一旦被民众在心理上接受,而且日渐渗透到生活之中,成为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之后,自然也就成就了很多以说评书为业的人的名气。久远的除了从文献史料上获悉,因为没有音频的留存,这种有声的艺术也就变成了文字的记录,自然其艺术的况味也就没有声情并茂的呈现那么浓烈了。沿着时间漫溯,在人们为了温饱而战天斗地的时代,声光电这些高科技的东西是远离普通民众的。这样,大众用以娱乐身心的东西除了贫乏的物质,原始朴素的肢体运动,似乎没有什么更高级的东西。而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物质变得日益丰富,随之带来的则是科技的进步与发展。当人们从饥寒交迫之中突围之后,对精神追求的欲望慢慢滋生。而生活条件的改善,没有了冻馁的威胁,人们有了闲暇去寻找更高级的娱乐身心的方式。收音机的发明与普及正好满足了普通民众的需求。通过收音机传递出来的各种娱乐形式中,评书因为其生活化、大众化的表现形式,百科全书式的内容,从官场到民间,从社会贤达到乡野村夫,演绎人间爱恨情愁,诉尽人世悲欢离合,尽管是通过表演者之口说出,但因其表演的惟妙惟肖、形象生动而感动了很多人,而其释放出来的磁性一下子把很多人吸引住。刘兰芳的《岳飞传》《杨家将》妇孺皆知,袁阔成的《三国演义》家喻户晓,单田芳的《三侠五义》《七侠五义》老少皆宜。
如今,单田芳老人走了。尽管肉体驾鹤云游,但其留下的评书精品仍然会泽被很多人,他在评书中塑造的众多侠骨柔肠、杀富济贫、嫉恶如仇的形象,像大肚子欧阳春、白眼眉徐良等曾经一度激励了多少铁肩担道义的仁人志士。生在旧社会,历尽生活艰辛,一把尺、一张桌、一张嘴说尽人间不平事,而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艺术加工,每一个被赋予生命和情感的角色或多或少都被烙上现实生活的影子。也正是艺术的表现与生活的对接,让这种口头表演的艺术具有了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强烈的现实感。之所以能够产生这样的艺术效果,除了评书文本的本身被附加上生活和社会的内容,更重要的是表演者把自己对世事苍生的观察和理解融入到表演中。不同阶层的人通过他的表演,都或多或少可以从中找到自己的影子。
嬉笑怒骂皆成文章是源于对生活和社会的独特感悟,寓庄于谐表现生活则是一种社会担当的表现。在单田芳的评书世界不论是取材于古代的历史事实,还是取一点而进行合理化的虚构想象;不管是以直笔表现现代社会的世态人情,还是用曲笔影射当下,人们在享受听觉盛宴的同时,更可以得到精神的享受和人生的启迪。故事的本身是虚构的,但以现实作为根基让其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浓浓的情味。单田芳的评书陪伴几代人度过艰难的岁月。正是有了这份精神食粮的滋养,人们才增强了共克时艰的力量和勇气。今天,老人走了。随着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人们用以娱乐身心的艺术也变得丰富多彩。在高科技的声光电无孔不入的当下,古老而传统的艺术形式因为简单朴素而慢慢失去了受众。但是,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在一段特殊的历史时期为人们贫乏的生活带去色彩和味道,其必然会留下一道印记,尽管其呈现式微的趋势,但有文字和音频的留存,其仍将会在某一个方面溢出宜人的味道。
斯人已乘黄鹤去,评书园地留余香。谨以此文哀悼离世的单老!(安徽省皖西经济技术学校 陈士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