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史
大部分中国人都有一个奇怪的特性,就是好像每个人都通晓历史,说起唐宋元明清,所有人都能头头是道的讲个半天,但是一到清末时期的历史,我们就开始什么都不知道了,其实不要看好像不是什么大问题,其实其中还有很大的深意。即便是现在的中国已经走向了世界,但是其实我们的内心还躺在唐宋的万国来朝的感觉之上,这还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了,毕竟,多年前的中国就是因此成了“东亚病夫”,时至今日,这个道理还是会成立的。
首先要推荐一下这本书——的《中国近代史》。本来也只是对古代历史感兴趣的我这一次也在他的分析下感觉清楚了很多,每个点都还是分析的很到位的。
近代历史,差不多就可以从鸦片战争左右的时期讲起。首先要知道中国人当时知道世界不只是中国之后的态度。这个嘛,所有人都知道是闭关锁国的一个态度,但是其实这个其中还有很复杂的关系,比如当时对于西方人的态度更可以说是分为剿夷和抚夷。何为剿夷和抚夷呢?所谓剿夷就是说当那些蛮夷之邦(也就是那时的西方国家)不能安分守己,那就该讲他们全部剿灭,其中的代表人物就有我们所熟悉的林则徐(理解不当之处还请见谅)。抚夷呢则是不发生战争,只是给他们经商的权利,算作是一种安抚。当时的满清怎么知道还有一个东西叫外交呢。
当时的中国,还只有一个港口能让外国人经商,而那里的外国人,也是以英国人居多,毕竟嘛,英国可是著名的商业帝国,任何一个国家对他关闭自己的贸易市场他都会难受的不得了。
在乾隆年间,大英政府就派马戛尔尼作为全权特使来华,当时的中国还沉浸在那鼎盛的时代里,竟然要求来使行跪拜礼,而来使也是答应了,不过就是希望能获得两国的平等,并且保持通商,并且固定并公开海关收税标准。不用猜也知道,当时的中国人的内心一定在想:你一个番邦蛮夷,还来和我谈什么两国平等贸易!
可是这个时候呢又出来一件事,原来的贸易秩序就此被打破。想必我不用说大家也能猜到了,就是鸦片的进口和贸易。清政府也知道鸦片的坏处,希望禁止鸦片的流入和大量白银的流出。当时一部分的广东的乡绅还有另外一个想法,以免提高关税,一面自己种植,就能达到禁烟的效果,不过,只有极少的人才敢讲这种大胆的观点说出来(尽管当时这种说法较为得势)。
接下来就有了我们所熟悉的那一段历史,林则徐感到了广州,开始了销烟的行动。首先,所有的还未卖出的鸦片都被集中在了一起,并且林则徐声明了一个规定,那就是所有的外国人都不能再带鸦片入华,耗时23天,销了烟。并封锁了虎门出海口,重修了虎门炮台。那年的秋冬,广东水师与英国两只小兵船有好几次冲突,中国大胜。一下子,中国政府就很乐观的认为英国的实力还是那么的不起眼,并没有放在心上。
这样一来,英国人的利益就收到了损害,英国人肯定就不干了。英军占领了定海,定海并没有军备,中国人都认为是胜之不武,还是认为英军只是阴险,军备方面并没有多么的强大。可是这个时候,直隶总督琦善已经看穿了英国军队的可怕,并主张抚夷。抚夷之后双方还是没有达成一致的共识,英军就一路势如破竹的攻向南京,就有了著名的,耻辱的《南京条约》,鸦片战争就算是失败了。
其实鸦片战争的失败主要还是因为中国的落后。那时的中国的军队和配备的军器都还是中世纪的军队,中国上上下下都还是中世纪式的,那其实还不是最大的错误,最惋惜的就是就连鸦片战争结束以后,中国人民也没有抓紧开始维新改革,其中还是有很多深层次的原因的,比如说中国人的守旧意识还是太强了,一下子就适应不过来外界的这么多进步和变化,而中国文化是士大夫阶级的生命线,文化一摇动,士大夫阶层的饭碗就很难保住了,而士大夫阶层阶层又是最缺乏独立的大无畏的精神。
就拿林则徐打个比方,其实林则徐也是有两个林则徐的:一个是士大夫心目中的林则徐,一个是真正的林则徐。前一个是主战的,是百战百胜的,是我们心目中,课本中的那个完美的正义的形象,他用的都是中国的古法,只可惜当时的大奸臣琦善受了英国的贿赂,把他驱逐了。这一个林则徐是充满自信的,从不服输的。
真的林则徐是慢慢的觉悟的。当林则徐到了广东之后,就知道中国的武力玉英国并不在同一个水平上,所以他竭力的买外国炮,船,请人翻译外国的刊物。虽然已经知道了中国敌不过英国,林则徐还是继续主战,他也并不希望别人知道自己的这一个真面目,毕竟他还是要维护自己士大夫阶层的完美形象呢。其实他正是让国家日趋虚弱了,不肯牺牲自己的名誉去和时人奋斗。
林则徐无疑就是中国旧文化最好的产品,他的名誉在他自己的心中比国家的命运都要重要,更别说别人的了。那为什么抚夷看清了悬殊并且公布了出来却没有人相信呢?因为他们太没有自信,对民族亦是如此,不图振作,不图改革,但是也不能责怪他们,他们是不足责的。
再来想想最近听的一个广播——施展老师的《中国史纲》,发现英国对于中国的历史真的有着深远的影响(那是肯定的),同时英国的外交也和其他的国家不太一样。首先,我们要知道英国的一个运转的体系。英国有名的一点就是有大量的殖民地。其实在大部分的地方,英国都是不会直接统治的,毕竟真要这样的话,治理的成本就太高了。所以说,就算是后来的英法联军,八国联军,大英帝国也没有真正的想过要把中国列为自己的殖民地。为什么?中国的面积实在是太大了,人也太多了,直接统治的话,就算是大英这样的帝国也是无法支持的,所以他之所以发动了这么多战争,真正的目的都不是要占领中国的领土,甚至在其他列强要瓜分中国的时候英国还加以阻拦(当然不是安着什么好心),只是为了不让中国的贸易市场对自己关闭。要做到这一点,英国就用了武力确保中国能开启经商,但又不能让其他列强占领中国的领土,因为这些国家有可能关闭港口,停止和英国之间的贸易,如果贸易上的利润没了,英国的国库也一定会拮据很多。由此看来,英国的治理思维还是很复杂的,中国和英国的关系在历史上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而这其中的逻辑也是需要仔细体会的。
但当时的中国为什么不通过自己的内部的工业革命来让自己不处于一个落后的地位呢?那也是有一定道理的。要知道,在清末的时候,中国的人口可是达到了四亿!这个在当时可是别的国家不敢想象的天文数字,但是中国的人口就达到了。这也导致了一个现象,那就是中国的劳动力成本实在太低了,导致在国际上第一个考虑的劳动力就是华人,因为可以大大的节约成本;而在国内,工业革命就无法展开,因为工业革命带来的技术最大的特点就是能节约劳动力,从而使劳动力成本降低,但此时国内的劳动力成本在当时已经够低了,甚至低的超过了人们的想象,所以工业革命在中国是没有必要的,更加不会为了工业革命而工业革命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