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山西一所高校因变更考试时间而发生网络舆情事件,“××学院推迟放假”话题在新浪微博从12月13日晚发出,当晚网络点击量即达到300余万。学校发现舆情情况之后迅速作出处理,到12月17日舆情热度下降,点击量基本定格在750万左右。
笔者对此新闻事件及网友评论进行梳理后发现,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部分教学学院(系)于一周前即通过微信等方式向学生发送考试时间,学生默认考试结束即放假,旋即购买回家车票、机票,做好回家准备。二是学校管理部门工作人员发送给各教学学院(系)重新调整报送考试时间的微信内容被截图放在了网上,由于调整后的考试时间比教学学院(系)原定的考试时间要晚大概十天左右,这也直接导致了学生对此事的大量转发评论,由于打破了学生原定计划,因此学生们几乎是一边倒地吐槽学校的做法。三是学生对流传在网络上老师发送给学生的工作要求内容中“学生购票属于个人行为,与学校放假时间冲突,与学校无关”等说法表示不满,引发网络舆论的持续发酵。
这一考试时间变动导致学生必须退改签车票、机票事件,发生的直接原因是学校变更考试时间所致,但事件发生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值得深思。
首先,学校各部门间协调配合机制不够完善。学校制定考试时间、放假时间,需要有统一的安排,并需要进行严格的程序管理。必须在经过起草、审批、签发、传达等一系列流程之后,最终的方案才能到达终端发布执行。但在这起事件中,我们看到,学校各部门工作人员之间并没有执行这些看似繁复的程序制度,而是好像只是想当然地开展工作。各教学学院(系)工作人员安排了考试时间后,并没有交由学校管理部门(教务处)审批,而是直接发送给了学生。同时,学生管理部门也没有明确告知学生考完试即可离校,导致学生受到误导,默认考试结束即为放假,便都做好了回家的准备。此矛盾中间既有院系与学校管理部门之间的不协调,又有教学与管理之间的毫无配合。大学好像都是在管理家族企业,只要自己说了就算数,又像是铁路警察各管一段,完全没有协调联动机制。指挥棒的作用没有发挥,最后导致学生像无头苍蝇一样乱撞。
其次,学校职能部门工作能力和水平还需进一步提高。现代化的办公手段在提供工作便利性的同时,也对工作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必须提高工作的机制化、标准化、规范化及严格做好工作事项发布前的保密工作。这起事件中,教师将工作沟通协商内容,在未经任何处理的情况下,就将截图“学生购票属个人行为与学校无关”“作好学生思想工作不要在网络上发布不当言论”发给学生等处理方式,都说明学校职能部门工作人员平时工作中没有很好的规范意识和保密思想,暴露出学校教学管理中的漏洞。
这次事件爆发出的各种问题,究其根本还是思想认识层面的问题。学校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在做好教学、科研工作的同时,要做好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帮助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要做好这些工作,就要求每一位教职员工必须从师生利益出发,从关切师生利益的每一件小事出发,认真思考,严肃对待。必须以师生为中心,将满足师生的获得感、安全感、幸福感作为工作的出发点,统筹协调,整体推进。必须坚决清除存在于思想中的麻痹大意和自以为是思想,做好服务师生的每一件工作。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指出,要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改革开放后,我国高校数量已达2600余所。高校培养人才,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新形势下在高校教学、科研、管理、服务过程中,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制度建设的重要意义。必须坚持在党委领导下,推进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坚决做到推进政令统一,责权明确,服务师生。要按照权责一致原则,规范垂直管理体制和分级管理体制,在深化学校改革的同时,建立校院两级协同机制。既要给二级学院更多的财权、人权、事权,同时必须做好监管、协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要建立完善畅通学生诉求表达通道的机制,学习建立学校的“枫桥经验”,及时发现、化解影响学生学习生活的矛盾问题,增强新时代管网用网水平,强化网络办公安全管理,使学校办学能力和水平切实得到提升,真正成为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驱动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