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有小伙伴问川叔,听说知识付费的风头过去了啊!川叔,接下来要怎么办呀?
我觉得他问这个怎么办可能有两重意思,接下来我要学啥啊?谁告诉我啊?
本来我也打算做做微课,学习大佬的模式做个群啥的呢!我还没做,就告诉我这个时代结束了,感觉怎么自己那么悲催啊!
谁告诉你,谁告诉你,你还有没有点自己的脑子啊!
好吧,那川叔今天就和你唠唠。
其实时间是最好的毒药,很容易稀释你的热情。
时间也是最好的解药,验证你所有的目标。
你的人生目标,不是那些微课老师给你制定的,是自己。
所有自称老师以及知识达人的人,教你的都是方法,而学会这些方法,并且熟练应用,才是你要做的,也才是你学习的意义。
成年人都是任务驱动型的奴隶,换句话说,大家都很贱,贱到有规则的时候,我们总是一边遵守,一边挑战一下规则。
比如,说好了八点半上班,但是每天出门的时候,不是忘这个,就是耽误了那个,最后在打卡机到时间最后一丢丢的时间,你气喘吁吁的跑来,然后发现迟到一分钟,之后边抱怨边开工。
有的公司会有弹性的迟到三分钟福利,我们公司就有,八点半上班,八点三十三之前打卡,都不算迟到,但是每个月还是有人迟到。
有了规则,就会有人遵守,然后也一定有人遵守不了。
有人做不到,就会开始抱怨,就会想说,怎么就不能弹性上班啊!我晚来一点,也晚走一点不就可以抵消了么?
说这话的人其实并不是真的觉得这样是一个福利,而只是想挑战这个规则。
当然,更有趣的是,周末的时候,没这个规则的要求了,你可能莫名其妙的就起很早,然后这一天依旧无所事事。
所以,你一开始痛恨的迟到这件事,一旦有一天没有了,也并没有让你的生活更好过。
它不过是给了一个发泄的借口,为你目前看似破败不堪的人生找了一个支点。
很多参与社群的小伙伴都会知道一个词儿,叫做【打卡】
曾经你的朋友圈里,似乎也热火朝天一般。
曾经有很多理论去支撑这个打卡,什么21天养成一个习惯,什么100天这样去做,没有做不到。
人骨子里其实挺悲哀的,我们要通过设定各种要求,甚至是内心有点半强迫的意思,不断重复某事,才能去做到,可很多时候你做着做着,都忘记了当时为什么自己这么做了。
甚至,有的人打卡,不是为了真正的考试,而只是喜欢那个可以专注的自己。
所以,不断回看自己,了解自己做事的目的,找到到底这样的一个自己,适合什么样的方法,不断尝试和发现自己的另一面,带着兴趣去接收【学习】这个大玩具带给我们的【发现自己】的惊喜,会好过,你学完了之后的无所事事。
换言之,你学习的目的,不是为了听完了这十二堂课,我接下来应该听什么?而是你要先问问你自己,在听这12堂课的过程里,你的体验到底是什么?
开始是如何?后来是怎样?最后又是如何?
你越了解自己是一个怎样的自己,下次你驱动这样的自己去完成任务的时候,是不是可以修改一些方法?
比如:知道自己是一个潜意识里习惯挑战规则的人,那么给自己的打卡任务,就不要每日完成,每日空格的那种型,而要改成一个大概率的统计方法。
比如,原本写的是,一周必须完成五次,你改成每周至少完成四次,再这样看看,是不是内心抵触的情绪少了一些?
再比如:我们常说很多事都情同此理,可是你有这样做过么?可能你之前读过很多教你读书的书,什么速读啊,什么跳读啊,什么反复读什么的,包括什么读书不用全部读完之类的,这些理论你可能背诵起来呱呱叫,偶尔应用在一两本书上就兴高采烈,但是这套理论你有用在别的地方么?例如,用这种方法听微课?用这种方法去转淘宝店铺?用这种方法逛宜家?
如果原理都是一样的,那为什么不都拿到不同的领域去试试?
别人教你的,是知识,你活学活用到的,才是经验。
每个人内心里都是孤单的,所以我们会习惯性寻找朋友来消解孤单。
有时候我们在团队里得不到存在感,于是我们总觉得自己是因为和他们三观不合才会这样,网络打开了一扇大门,知识付费就好像一个漏斗,剃掉了不爱学习的人,剩下了都是和自己一样,爱学习有要求的【伙伴】
如果我不跟随小伙伴的脚步,我就被落下了。
最近新出的这个社群,我没参加,我就被大家遗忘了吧?
大家都在参加某某课,我没有,那我就没什么共同话题了。
学习,或许是你社交的工具和谈资,但任何学习都不能代替【你的思考】。
交朋友,或许共同话题比较重要,但比起话题来说,你独立判断这件事的看法和态度,才更重要。
伙伴,填补的是你身边的空缺感,但孤独是无法消解的。
偶尔关闭吵闹的学习群,让自己安静一会儿,也许你反而会深度思考,想想这件事,你到底是怎么看的。
所谓的三观一致,不是观点重合,而是彼此都带有独立态度的碰撞,在观点交互的过程中,双方都明白,原来这个世界上还有很多人,他们的想法和我的不一样,但也同样有趣,和有道理。
别做他人演讲的看客和围观群众,也别做那个敲边鼓说,哎呀,好好好,对对对的人,而是问问自己,我的看法呢?我是怎么想的呢?
最后,所有的趋势,有开始就会有消减。
有人说服装潮流是25年一个大轮回,早年你讨厌的套绒,哔叽,过了很多年之后又会成为新时代的宠儿。
有个词儿叫做:活久见,这其实是挺容易让人悲观的词儿,因为总有一种看尽人生的感觉,但如果从另外一个角度去理解,或许也挺正能量的。
潮流走了之后,过几年或许还会回来,只是以另外一种方式。关键是,这几年你要做什么?
四年前川叔赶上了出书热,所以我有了一个机会得以站在台前被人看到,紧接着出书开始泛滥,我当时其实很担忧,担忧这个市场被做烂了,焦虑大家都写同质化的内容,读者会不会就不看了。
四年后,我好像没那么焦虑了,因为持续创作这件事,挺难的。
大部分当年拥挤着出书的人,如今不是找到了更赚钱的生意,就是早就不写了。
而比起新一批要冒头的人来说,我还算是一个有点资历的老人,那我还怕什么呢?
以前我写文章里常爱说熬这个字,很多人看了都觉得难受。
熬着,妈呀,这个字看着就难熬啊!我熬不下去可怎么办?
国企无聊,日子难过,婚姻无聊,生活难受,学业无聊,没有目标。
百分之八十写信找我提问的人,其实都在问同一件事,我熬不下去啊!我难受怎么办?
那就让我们再次回顾一下这篇文章里川叔提到的几个知识点:
1.与其做一个简单的打卡者,不妨多观察一下自己打卡行为背后,自己的体会,越了解自己,越容易有一些针对的措施。
2.学习是他人教你的事,应用才是自己要做的事。越是自己的,越是定制的。
3.把从这里学到的东西,拆出原理,尝试着用到另外一件事上,看看在应用的时候哪些是可以提纯的,哪些是最后能留下的?懂得原理才是懂得干货,原理不是道理。
4.伙伴的多少,都不能解决你内心的孤独感,与其一直想填满,不如让自己尝试去享受。
5.你赢得的尊重和人脉,见面频次和谈资只是最浅的一部分,你对事物的把握和看法才是你被人爱的人格魅力。
6.用更长远的一个维度去看待一些问题,包括用更久一点的时间去审视一个人,或者一批人,时间是最好的淘汰良药,投机者会追随利益和风口跑,做事的人才会留在一个领域想着如何深挖。
7.任何时候都有潮涨潮落,那其实于个体而言并不重要,那不影响你是不是要持续做某事,如果你要做的事,只是和潮水以及风向有关,你不妨问问自己,你是不是也被风向和潮水忽悠了。
8.如果你一直想开自媒体,你一直想写文章,甚至你一直想做什么,就先去做,别抱怨什么风口过去了,我错过了一百个亿,亲!醒醒,那和你没关系,也许你还要想高兴一下,风口过去了,你省了两千块。
真的想去做某事,只和我有没有想好有关,想好了就先去做。
你今日若能一步登天,他日也一定会一脚踏空。
如果你不想人生这么起起落落心跳加速,那么就稳扎稳打,走一步是一步。
只要去做的,都有价值。
BY :小川叔 即日
网友评论